1 / 6
文档名称:

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中风研究进展.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中风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ttteee8 2018/1/5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中风研究进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1 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中风的理论依据
古文献关于益气、活血、养阴法相关阐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治疗疾病的最主要手段就是“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的论述,论述了益气与活血的治则。《灵枢》认为中风病机“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衰则其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金匮要略》首创中风病名,对于卫阳虚,经脉不利所致肢体活动障碍的中风早期病证,创立黄芪桂枝五物汤。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方中就有人参、白术益气配伍当归、川芎活血的组方法则。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中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偏枯痿废,渐至日增。”

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指出:“人过半百元气已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使之淤血偏滞于体,乃罹患偏瘫”,“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提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学说,治疗强调在补气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淤药以促进气血运行,经脉通达。创立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成为千古名方。
中风后证型以气虚、血淤、阴虚为主证的研究进展杜玉玲等[1]根据邓铁涛望舌诊断标准,对132例中风恢复期病人的舌质、舌体、舌态、舌苔等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风恢复期病人的证候特征以气阴两虚为主,其次也存在淤血。杨牧祥等[2]观察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淤证为恢复期前3个月最常见证候,气虚、血淤证为恢复期的后3个月的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淤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次之。周慎等[3]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医院,用Spearman分析方法进行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757例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有阴虚阳亢证、气虚血淤证、风痰阻络证。马斌等[4]通过对中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研究,提出淤证是属于疾病病机层面认识,属于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中风病的基本证候要素。其通过对10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阴虚证为主。李士吉[5]认为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
“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俱在,乃淤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
2 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风病的病机复杂,证候多样,但在其病程中常以一种证型为主,伴随有其他证型,因而临床常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治法联用,如益气活血,养阴活血,益气养阴,益气养阴活血法等,以下就上述几种治法进行综述。
益气活血法包祖晓等[6]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益气活血药运用规律进行探讨,认为益气药与活血药必须同时且尽可能早期使用;在选药组方上,须根据气虚的脏腑归属、兼夹症及病情缓急选用益气药;据缺血性中风的不同病程阶段选用活血药;益气活血药的量须根据气虚、血淤的程度而定。傅继芬[7]以自拟益气化淤通脑汤(茺蔚子、川芎、丹参、水蛭、土鳖虫、蜈蚣等)治疗中风患者82例,%。高建设[8]以益气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213例,治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