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形意拳经解 内功经解》.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形意拳经解 内功经解》.doc

上传人:neryka98 2018/1/6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形意拳经解 内功经解》.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形意拳经解内功经解》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
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
后督, 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
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
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
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
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
,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
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
修有云, “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
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
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
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
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
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
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
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2006-3-24 16:50 #1



我佛慈悲
盖世豪侠
UID 4201
精华 1
积分 3419
帖子 113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6-3-18
状态离线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
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
有明确说明: “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 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
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
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
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
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
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
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
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