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肥胖
概念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以气虚痰湿偏重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沿革
本病最早见于《内经》,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描述。《素问·奇病论》“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宣明五气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景岳全书》认为肥人多气虚。
《丹溪心法》、《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
《丹溪心法》认为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
讨论范围
现代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垂体病、胰岛病及甲低等的肥胖病),可参照本篇治疗。
病因
年老体弱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一方面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也可损伤脾胃,运化无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壅肿肥胖。
病因
缺乏运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长期喜卧好坐,缺乏运动,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膏脂痰浊内聚而致肥胖。妇女在妊娠期或产后由于营养过多,活动减少,故容易肥胖。
先天禀赋《内经》即认识到肥胖与人的体质有关,现代已明确认识到肥胖的发生具有家族性。阳热体质,胃热偏盛,食欲亢进,食量过大,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而成肥胖
病机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本虚多为脾肾阳气虚衰,或兼心肺气虚;
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
临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
病机
病机转化:
虚实之间的转化,如胃热滞脾,日久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湿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病机
病机转化:
各种病理产物相互转化,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进一步发展,又可伤阴。
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