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
中流砥柱
制作人:任六英、张继、朱琳、张家芬、
蔡克兰、陈金伪、何盛、张林盛
报告人:陈金伪
2016—12-12
CONTENTS
4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2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及其战略地位。
1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5 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
文化运动。
6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
2
3
4
5
6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即政治局扩大会议)。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不同,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
将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集中了全党的智慧,系统的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抗日战争经过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最关键阶段。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
2
3
4
5
6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
中国在抗日战争上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国民党负责正面战场,共产党负责敌后战场。
在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左权、杨靖宇)
八路军开赴前线,在战役上配合型关大捷、忻口会战)。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1
2
3
4
5
6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作用。
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光辉史册的贡献。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1940年8月至12月,百团大战)
1
2
3
4
5
6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其中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实质上是力争其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抗战的中坚力量。这就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1
2
3
4
5
6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针对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威胁,1939年7月,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动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第二次反动高潮;1943年,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1
2
3
4
5
6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针对进步势力,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针对顽固势力,同其作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地原则。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针对中间势力的争取,中国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取得胜利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
2
3
4
5
6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根本的任务。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抗日民主政权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们的民主自由权利。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