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5
文档名称: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doc

格式:doc   大小:4,395KB   页数:8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doc

上传人:86979448 2018/1/8 文件大小:4.2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
项目建设成果表
项目
名称
会计重点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项目综述
建设状况:
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关注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促进教学手段的改变等措施,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建设成效:
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对不同类型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效果好。近两年公开发表论文7篇,获省级二等奖1篇,两名教师的优秀事迹在攀枝花日报刊登,1名教师参加全市公开课交流,1名教师获国家级说课一等奖,1名教师获省级微课大赛一等奖,多名教师分获市级微课大赛一二三等奖。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
成果材料
目录清单
会计专业-1-3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序号
材料名称
备注
1
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2
12秋以来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情况记录及统计表
3
典型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新闻及图片
会计专业教师说课、课件制作荣誉及课件
教师听课评价
4
典型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见校园网)
5
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附件1: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
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协同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所以,教学是师生结合在一起的双边共同活动。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师,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几十颗情趣盎然的心,学生唯恐聆听不周。因而,在教学中,只有同时注重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协同,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而言,目前的教学效果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计理论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到了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承担起相应的会计工作,不会建账,不会编报表,甚至一部分学生连原始凭证也填不了,不得不象学徒一样学习会计的具体操作方法。由于会计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没有受到相应的训练,以至于相当数量的同学到了实际工作中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如何提高我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效果,让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手能动起来,活能干起来”呢?结合我校会计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如下:
一、基本安排
(一)时间及人员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09月~2013年06月;人员:会计教研组骨干教师
第二阶段:2013年09月~2014年02月;人员:会计教研组全体人员
(二)改革课程
会计专业相关课程
二、具体步骤
(一)正确定位我校会计专业建设目标。
坚持“学生发展是目标,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训条件是基础”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探索和实践“实践主导、能力递进、分层培养”
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
根据技能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体现就业需求,职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训练要求。并打破原来一门课根据教材照搬上课的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会计制度变革,对课程内容制定增删计划,使各门会计专业课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本专业构建“2”个公共课程模块: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岗位基本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备从事一线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能力。构建“1”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和“1”个选修课程模块:专门化方向课程分为企业会计方向和收银、统计、文员方向。在公共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对于不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进行相关岗位(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办公文秘等)素质的训练,从而拓宽其就业的渠道;对于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实施“双证书”培养方案,把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获得学历证书和必备的普通话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外,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强化会计岗位的素质及能力训练,在全体学生具备会计实战能力的基础上,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为学生专业深造和专业拓展奠定基础。
(三)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单一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但文化基础偏弱,害怕枯燥说教的特点,结合实践,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每次根据课题和学生情况确定一种最适宜的基本教学法;并注意多种手法交错运用,既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施因材施教,又避免课堂上出现听课厌倦、精力分散的现象;设计时多设悬,巧设疑,借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最终达到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质疑、追求、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