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义井乡总体规划文本.doc

格式:doc   大小:236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义井乡总体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buhouhui915 2018/1/8 文件大小:2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义井乡总体规划文本.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乡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章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乡域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设施规划
第五章乡域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
第六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第七章城镇用地布局
第八章城镇景观规划
第九章镇区专项规划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二章附则
附表:1、规划用地平衡表
2、规划道路一览表
附图:
1、区域位置图
2、乡域村镇分布现状图
3、乡域村镇体系规划图
4、乡域基础设施规划图
5、乡域公共设施规划图
6、乡域中心村分布现状图
7、乡域中心村分布规划图
8、用地现状图
9、现状分析图
10、用地布局规划图
11、道路系统规划图
12、绿地系统规划图
13、给水工程规划图
14、排水工程规划图
15、电力电信规划图
16、环保环卫规划图
17、综合防灾规划图
18、近期建设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及省、市、地方政府关于促进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政策,呼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适应安徽生态省建设发展的需要,切实有效的指导长丰县义井乡的科学开发建设,适应义井乡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特进行长丰县义井乡总体规划的编制(简称本规划)。
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小城镇规划编制及管理办法》;
《长丰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义井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项有关的基础资料.
规划原则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原则;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原则;
近、远期有机结合的分期建设原则;
经济、社会、环境、城镇空间布局协调统一原则;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战术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21世纪,面向现代化,树立超前意识和示范意识。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开发利用,确保生态功能正常发挥
以人为本,体现城市设计的思想,在满足城镇物质功能要素的同时,注重城镇特色的创造。
坚持“科学发展观”,使规划更有科学性、前瞻性和预见性。
因地因时制宜,实事求是,注重现实问题的求解,为未来留下持续发展的平台和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使之成为政府对该地域建设行政和调控的依据。
规划发展目标
提高乡域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心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
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完善乡域村镇体系,科学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乡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内外的交通网络,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加强村镇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各项设施,提高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及吸引力、辐射力和开放度。
体现小城镇规划的特点,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注重城镇特色的塑造。
规划年限
近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第二章乡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
在规划期末,将义井乡建设成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抗灾、防灾能力的小城镇,使之成为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人民生活安康,具有合理的村镇居民体系,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初步实现现代化的
以发展加工工业为特色的工、贸、农、旅四位一体的新型集镇。
战略重点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生态安全进行用地调控,区分不宜建设、控制建设和适宜建设的用地,科学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类别。
调整乡域村镇居民点体系,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技术服务,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第二产业,充分利用优势,建立高效、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乡镇工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心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内部服务功能,并加强外部的辐射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系统。
加快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全面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建立可靠的安全机制和运行措施,消除居民饮水、防洪、地质灾害、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