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组陈秀娜
选自广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本节课尝试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提问,把教材内容转化成若干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用诵读、讨论、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理解伟大的人伦亲情,学会感恩;第二,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第三,创设情境,把音乐引入课堂。
一).知识目标
.
.
二).能力目标
.
、领悟文章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
、语言流畅的特点。
,感受亲情。
1、收集歌曲。
《常回家看看》(陈红)
《懂你》(满文军)
2. 收集课外读物。
《背影》(朱自清)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
一)、音乐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陈红歌曲《常回家看看》。
提问:
2、大家听到这首歌,想想为何要常回家看看?
(学生思考)
(教学意图:课前播放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兴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二)、口述主要内容
写项脊轩的环境美以及重点回忆三位亲人。
过渡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鉴赏文中炼字的妙处
1、学生齐读。
2、问题讨论。(文中写景部分)
第一、“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第二、“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换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第三、“风移影动”的“移”字改成“摇”字又有何区别?
(多媒体投影点拨)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鉴赏细节描写部分
录音范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配乐朗诵,饱含深情)
第一、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最受感动的文段。
第二、表达方式的对比。(记叙和描写)
投影:“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我,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一样有大的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记叙)
第一个细节:祖母至轩,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怜爱又夸誉。称“束发”童为“若”,而又“大类女郎”,其怜爱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
第二个细节:祖母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
第三个细节: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其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爱怜之催人泪下,令人”长号不自禁”。(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