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宁波老外滩看历史街区的再生
41010303 16: 方圆
指导老师: 高波
中国当代建筑界一直不能摆脱的争论就是传统城市如何在全球化都市主义的能量中保持传统的素质。这个讨论在西方都市化过程中已经偃旗息鼓,而对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来讲却说的正火。但中国传统与开发的问题又无法用西方的经验来衡量。由于批评界似乎一直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要么一味强调历史传统的延承(自然的却非份的要求),要么专注于批评新的发展对老东西的破坏(泊来的入文关怀),要么抽象地关注历史原生居民的生活变迁(新的趋势)。这样一来,使得所有涉足历史与创新问题的建筑师无从摆脱被批评的处境。
序言:
第一部分
简介:
历史
发展历程
新貌
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出现了一批靠岸城市:从广州,到汕头、厦门、温州、宁波。直到上海的开埠,五口通商的后果不仅把这个古老的帝国拉进了世界体系,还直接造就出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雏形:被厚重的城墙所围合的、以衙门为中心的中古城市逐步被以商贸为中心、具有初步市政功能的城市所取代。各式西方建筑开始在这些沿江的岸边矗立。
坐落于宁波三江口北岸的宁波老外滩于1844年开埠, 地处宁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口汇流之地,它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老外滩近代建筑演变:
西方建筑—苏式建筑—现代建筑
租界仿佛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城中之城,从建筑风格到市政管理都最为现代化;其次,租界建筑又是主流历史话语中“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物质证据。
到了解放后,我们不难想象这些通商城市的尴尬处境。无一例外,雅致的历史建筑和商业气息、被定义为殖民政策和资产阶级生活而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的城市改造,苏式风格的建筑和低价工人住宅构成了城市的主要面貌,空间的裂变导致了城市记忆的割断。
直到开放后的今天,急剧的城市现代化创造出一个高楼林立的意象。以至于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一种突兀的城市景观。在此之中,最早的历史萎缩在破败的旧街区里,即使得以苟存,也几乎和往昔生活一道被淡忘。
发展进程:
宁波老外滩,通过保存历史建筑和街区风貌,植入新都市文化,将厚重的历史与发展的愿望完美结合在一起。由文物、旧、渐旧、新的建筑物构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和载体,改造者着意打造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韵味。如今的老外滩骨子里透出现代意味,是一个集吃、住、玩、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时尚消费中心。 
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格,代表了英、法、德、荷等多国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新貌:
第二部分
历史再生:取舍-置换
传统城市如何在全球化都市主义的能量中保持传统的素质。
越是在百年前辉煌而繁华的街区反而越是会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
基于文化积淀下历史保护区域的名份是建筑师所必然选择的命题。历史的宝藏和社会各行业及文化属性的整合工作状态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宁波老外滩的规划及设计工作从出台以来一直是个矛盾体。它呈现的城市问题是我们所需要关注。
宁波老外滩的重整计划中看到了一种弥合断裂记忆的可能性。历史传承的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之间的一个取舍和置换。
从原状保持,到原状诠释,到原型转甬江型,再到脱离原型,又到反抗原型。而这些策略又跟场地的具体位置密切相关。整个场地从甬江开始向内分成三个区段,将上述对历史风貌试图作不同的诠释。
从严格的历史风格的保护,到对历史风貌的引申,再到创新性的设计,每个地段、每个街区都做了精密的布置。但精密是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只能靠功能的经营组合来避免。这个项目的关键是城市功能的杂交及其空间上的并置及互换。
原状保持,到原状诠释
江北天主教堂朱宅
——留存下来的英、法、德、荷等多国建筑,及当地古民居建筑。
从原有城市生态中提炼出来、又回归到城市生态之中。
英、法、德、荷等多国建筑与传统民居
—共融共生
两者之间在在老外滩上寻求一种新的平衡
原状保持,到原状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