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化.doc

上传人:dugusiyu 2018/1/14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
关键词:诗文诵读古诗教学传承文化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教学古诗,将中华古诗词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一、当前诗文诵读现状剖析
其实,古诗诵读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入学前的孩子能背诵一些古诗文是很寻常的事。只是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古诗诵读的准确性遭到质疑,诵读质量令人担忧。在“大量阅读经典”的倡导下,教师、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抓住所谓的记忆黄金期,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一味地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学生生活中的必修课。小小年纪就去接纳一些连***都难以理解的东西,导致一些孩子对背诵诗词失去了兴趣,为背而背,苦不堪言。对这种片面追求数量的做法我们不免感慨:孩子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我们应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诵读。
传统的古诗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走着模式化的道路。“倾盆大雨式的题解,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一切似乎是那么的不假思索、合情合理。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这不能不让人深深叹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难以理解。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困惑所在。
二、诗文诵读所追求的境界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我想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让学生从小就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从小与诗歌结下不解的情缘。
让孩子去读一首古诗,就要求他对古诗中的意思、意境有充分的理解,这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等到有一天学生心中有“万水千壑”,厚积薄发,自然也就“文思泉涌”了。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我只是让学生多方位地去感悟文本,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那可是因人而异了。即使是一知半解,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可喜可贺的。
“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空间。”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白花齐放春满园”这些优美的诗句成了教室里专栏的醒目标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赠言中。学生开始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用起来更加精彩。
课堂上让学生时时感受惊喜,享受成功,是我一直所努力的目标。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孩子当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迟,疑是银河落九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景与诗被孩子们演绎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得不对孩子刮目相看。古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领孩子学****诗歌,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演绎她的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当所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