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说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也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指导意见要求的重难点: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注意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多角度分析,注意史论结合。
命题趋势:近些年的题目这里大多以选择题为主,有向材料题增多的趋势,复习中注意对古代商业的把握,注意将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比较。
热点探究:1、注意商帮(晋商、徽商)的精神及经营理念。可以结合浙江省自编的纪实题材片子《风云浙商》来探讨浙商的发展以及经营之道。
2、年初中国大范围的干旱问题,政府的应对措施
3、对三农的政策历来是政府的重点,需关注。
【学习要点】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涉及农具、技术、制度及经营方式等。
1、农具——石器木器和刀耕火种、铁农具和牛耕。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汉代得到普及,唐朝曲辕犁的发明使用——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技术——垄作法、代田法、绿肥种植技术、育秧移栽水稻增产技术、稻麦复种制。《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著作总结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3、耕作制度——南方的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
4、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并成为古代中国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1、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
2、春秋战国: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国家授田(大量的无主的荒地)给农民,唐以后瓦解。)
(三)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其影响
1、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2、现象:“富者连阡陌,贫着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3、土地兼并的影响:1)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激发了农民起义,迫使地主积极进行改革,但都无法缓和社会矛盾。
学习思考: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就上述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其次: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
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
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及其严厉。
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阶级分析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法等。
(四)农田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1、大禹治水
2、《河渠书》、《沟洫志》等水利学专著
3、李冰——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
资料:“蜀首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川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4、郑国——郑国渠
5、汉代关中地区的“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6、东汉治理黄河——王景
7、唐代设立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8、宋代对兴修水利工程有功的官员有明确的奖赏制度。
9、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水利的兴修。
10、主要的灌溉工具:三国时期——马均的翻车,唐朝——筒车
(五)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4)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六)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春秋战国以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阻碍资~萌芽;
4、沉重的赋役负担、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等因素制约小农经济的发展。
当堂演练: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