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晚明江南山麓营园的理水手法探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52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晚明江南山麓营园的理水手法探析.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4/4/23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晚明江南山麓营园的理水手法探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晚明江南山麓营园的理水手法探析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晚明江南山麓营园的理水手法探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晚明江南山麓营园的理水手法探析??周向频,周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将近百年的明代后期,被史学界称之为晚明。这一时期造园活动兴盛,尤其江南地区的造园水准有了极大的提高,名园纷纷涌现。而在这场营园热潮中,建于山麓的名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原因除了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居山水间者为上”[1]营园风尚的流行。江南地区多丘陵山地,而山麓位于山地偏下部分及至山之脚,恰是山水汇聚之处,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深受造园者的青睐。在几乎所有的山麓园林作品中,水都被作为最具活力而充满变化的造景元素,其设计处理凝聚了天工之美和人力之巧,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理水手法,达到了高超的艺术与技术水准。一、晚明山麓营园的背景晚明江南地区山麓营园的数量骤增,不少名士如陈继儒、邹迪光、范允临等均选址山麓建园,所筑之园声名远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邹迪光之愚公谷被视为当时四大名园之一*张宝臣《熙园记》所称:“弇水之王、锡山之邹、江都之俞、燕台之米、皆近代名区。”,安氏西林被王世贞评价为东南名园*王世贞《安氏西林记》评价:“两百年来东南一名区。”,范允临之天平山庄则被归庄和钟惺同时认为是姑苏园林的杰出代表*归庄《观梅日记》评价:“池馆亭台之胜甲于吴中。”钟惺《梅花墅记》中也评价:“于梁溪,则邹氏之‘惠山’;于姑苏,则徐氏之‘拙政’,范氏之‘天平’,赵氏之‘寒山’。”。这些山麓园林不仅迎合了当时审美风尚,顺应了“观”“游”体验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文人隐居与交游两种使用功能。在这种世风的推动之下,宜居宜游、兼顾人工与自然的观念亦成为江南文人圈选址造园的共识。1.“观”与“游”——体验方式晚明“咫尺山林”欣赏方式的式微导致文人山水游观思想的转变,使得文人造园选址郊外或委身城市的观点开始出现分裂。如西佘山居主人施绍莘自述“予性苦城居,颇乐闲旷,已未移家泖西,居山中”[2]。横山草堂主人江元祚也因不满足于城中“澹圃”,而于横山另构“草堂”,认为“过‘澹圃’如寄,入‘草堂’如归”[3],城市园林只是无法时刻接触自然山水的一种暂时寄托,徜徉于真山水间才是真正的回归,并强调“‘澹圃’之不得匹‘草堂’,犹培娄之不可当衡、华也”[3]。虽然晚明时期城市营园也开始追求真实山水的体验,张南垣所提倡的平岗小坂、再现山麓的做法越来越获得广泛的认同。但因为规模的限制,局部再现仍然不够满足许多园主人的山水游观之性,如王世贞反思其弇山园,认为规模虽不算小,但仍“仅能垒石疏池,以依稀山水之似,以其自人力,目境狭而杖履易穷,益厌其无当”[4]。这正反映了大多城市园林“适于目者,不得志于足;适于足者,不得志于四体”[5]的游观缺陷。反之,于山麓营园则不仅能收纳整体山貌,而且便于文人将游赏范畴延续到更加深远且具多样性的自然山林之中,获得无尽的体验。——营造观念伴随体验方式的转变,晚明园林的营造观念也更趋于以自然为本底,而稍加人工整饬。如邹迪光所言:“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6]。计成也认为建园最好为山林地,“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7]。山麓营园充分体现了这一优势,良好的自然基础便于因地制宜地造景与借景,“不雕不斫,自然灵境之为饶也”[8]。但另一方面,山麓较之更高位置或者深藏山林的区域而言仍会受到一定的人力影响。在晚明关于人工与天然的讨论中,普遍认为“殚人工以夺天巧,岂知人不胜天、假不胜真”[9],但对于本就天然的山麓之地,文人关于人工与天然的营造观念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玉介园主人王叔杲说:“务为园圃多甃石引水广亭榭为愉快,第人者赢而天者诎,则穷瑰殚巧如奇章,履道人耳其天者……天与人交伸于两仗,而处乎不争”[10],他认为人力经营是必要的,但不应喧宾夺主。邹迪光则认为当“取佳山水剪裁而组织之,以窃附其智”[6],虽然只是“窃附其智”,但是营园是“本于天而成于人者”[6],佳山佳水当加以人工的巧思才能臻于理想。在他们的营造观念中人工不再是负面的词,它可以强化自然的优势而补其不足。——使用功能隐逸文化在晚明时期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晚明园林往往兼有隐居与交游两种使用功能。不论是“山人”还是致仕归田后的官员,都不再过着杜门息交的独居生活,而是保持着与外界的密切联系。这种宽泛意义上的“隐”造成了隐居与交游两种矛盾行为的并行。而城市园林“市居不胜嚣”困扰以及山中生活“壑居不胜寂”的缺陷,进一步凸显了山麓“隐而不匿其迹”的地理优势,成了造园选址的理想之地。此外,江南地区山麓多有汇水池沼和环绕河道,也为文人的来往交游提供了便利。陈继儒东舍山居在老是庵后设有码头,以便停船,祁彪佳寓山园可以“泛舟及园”[11],曹山青棘园亦能使“荡舟者,从此登崖”[12],虞山“藤溪”更是“假道邻家以出入,稍便登舟船耳”[13]。依山傍水的山麓园林既可远离闹市,又有通达的水上交通与外界联系,可以很好地兼顾隐居与交游的功能。二、山麓营园的山水环境及其理水格局晚明山麓营园的快速发展与江南地区自然山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江南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以丘陵地貌为主,山势缓和而水系发达。这些面貌各异的山形水势作为山麓营园的本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的宏观理水格局,而园林个体又因不同的区位和环境条件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连续山脉以及密布群山三种类型,又根据其与城市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城内、近郊以及远郊。独立的孤峰散布江南各处,于城内、近、远郊都有分布。其中绍兴府城、应天府城以及苏州府昆山县城内都有孤峰山麓营园的记载。绍兴府城(图1)内有八山耸立[注]张岱《夜航船》称:“越城以外,万壑千岩,屈指难尽。城以内,其山为八:一卧龙、二戒珠、三怪山、四白马、五彭山、六火珠、七鲍郎、八蛾眉。岂知华严寺后尚有黄琢山。”现仅存卧龙(今府山)、怪山(今塔山)、戒珠(今蕺山)。,仅卧龙山就有采菽园、弦圃、快园、砎园、万玉山房、巘花阁、梓隐轩、有清园八处园林建于山麓;应天府城内石头城清凉山之畔有裓园;苏州昆山县城内马鞍山山麓有青阳溪馆、养余园、乐彼之园以及附巢山园四处园林。城内的山麓营园往往密度较高,一山常分布有多座园林,用地的限制使得其规模通常较小,常以阁、轩、馆等建筑为园名。位于近郊孤峰的山麓营园则分布较广,如绍兴府城周边的亭山鉴园和南山龙筠庄、苏州府虎丘塔影园、镇江府黄鹤山辛氏园、杭州府孤山别业、湖州府毗山别业、温州府华盖山玉介园等。比较而言,园林规模较之城内普遍更大。位于远郊孤峰的山麓营园则相对集中,有松江府西北郊、绍兴府西北郊以及常州府无锡县东北郊等处。松江府西北远郊是“九峰三泖”所在地(图2),其中山麓营园林数量众多,如小昆山读书处、薛山屏山园、天马山草堂以及横云山庄等。而绍兴府西北郊有彤山彤园以及寓山寓山园[注]寓山园的规模虽然覆盖整个山体,但其园林理水部分主要集中在山麓地带,因此将其加入山麓园林行列。,常州府无锡县东北郊有斗山鸣玉园以及胶山安氏西林与南林等。图1绍兴府城周边及其府城内山麓园林分布图(来源于腾讯地图,改绘)图2九峰山麓园林分布(引自廖晓娟硕士论文《明代松江郊野园林的选址与营造研究》,同济大学,2017年)连续山脉的山麓营园则主要集中于太湖东北一侧(图3)和长江以南的应天府、镇江府以及绍兴府周边山脉。这些山脉主要分布于城市近、远郊,其中近郊山脉主要有无锡西郊的惠锡山脉和常熟西郊的虞山山脉。惠锡山麓之间有惠山黄园、愚公谷、寄畅园、惠麓小圃等;虞山山脉则南有拂水山庄,北有“藤溪”和“天潭邃谷”,这些园林分布相对集中,规模以中、大型为主。位于远郊连续山脉的山麓营园则分布广泛,包括松江九峰地区的东佘山东佘草堂、东佘山居和西佘山居,苏州西面天平山天平山庄、邓尉山晚香林和支硎山寒山别业等,这些园林规模普遍较大,分布较为分散。此外,其他府城远郊也有分布,如镇江府尧山竹江园、绍兴府峡山果园、温州府旸奥山旸湖别墅以及应天府牛首山桃花涧等,园林数量也颇多,规模则相对偏小。图3太湖东北连续山脉以及山麓园林分布(来源于腾讯地图,改绘)江南地区西南面近江南丘陵一带群山密布,其中山麓营园较为密集的地区有杭州府、严州府、金华府以及太湖西南一侧(图4),主要分布在城市远郊,包括常州府南岳兰墅、杭州府横山草堂、严州府蜀阜万花草堂及水西别业、湖州府杼山别业、金华府灵洞山房等。另有会稽山香炉峰下水踞山房与斐园则属绍兴府会稽县近郊范畴。群山密布类型的山麓营园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其营造范围往往较大,如横山草堂一直从山脚延伸至山顶[注]根据江元祚《横山草堂记》载:“由是先入深壑……有溪一湾……傍有一泉……过此则白云落霭,斜封小径……再历高卑……编竹而扉,曰‘鹿藩’。藩内复开辟旷地……而篱垣一带,横亘山腰,如作关栅,因其门曰‘扃岫’。进此有堂……曲径阴深,蜿蜒而上,构一亭,曰‘霞外’。参差峰岫,浪拥眉际……予每登眺……山后又有‘龙潭’、‘千长岩’,可畅游览……”可判断,园林的营造从山脚一直延伸至山顶,但是其主体部分仍然集中在山腰及偏下的山麓。,灵洞山房的占地也由山麓沿溪涧直至山腰[注]根据王世贞《灵洞山房记》载:“山之趺,有泉曰‘天池’……去‘天池’二十武,构楼三楹……旁翼二小阁……楼之后有轩……吾东西疏两沟,磬折环吾墙而汇于大池,亦吾所凿也,自是委屈纵流,深壑琮琤不绝音,与风松相应,可一里许,有‘半山亭’,废而吾复之……去亭有盘石……吾为创‘莲花庵’。”由此判断园林的范围由山麓沿溪涧一直延伸到山腰。。、连续山脉以及密布群山不同的山势决定了山麓营园的基底环境,而在此基础上,晚明文人对于水环境的选择与布局则充分体现了其造园的智慧,使得其营造能进一步突出不同山体的优势而形成鲜明的理水特色。具体可归纳为孤峰独立与俯流临湖、连续山脉与曲水叠池、群山密布与泉涌涧沸三类营园理水格局。(1)孤峰独立与俯流临湖晚明时期,选址孤山之麓的园林主要分布在松江府九峰三泖地区、绍兴府城内及其周边以及常州府无锡县东北郊。孤峰独立的山麓地势变化相对而言并不复杂,因此园林理水的格局追求简洁地依山而映水,自然疏朗又能映借孤峰。松江府九峰地区除了佘山以外,山峰都较为独立而山下水网密布,交织而成来往的交通要道。园林选址往往傍依近山的河道,如卢山畸墅位于“卢山之阳、水湾之阴”[14];小昆山读书处“居前俯清流”[15];而天马山草堂“出门三五步,有田可耕,有溪可渔……入山不深,入林不密”[16]。大部分园林都直接俯瞰溪流,有的如小昆山读书处还会引水入园形成“堰水一区”[15]。因此山麓营园通常邻借或近引山前的溪流形成背山而俯流的理水格局,以“轻舟晓出神仙址,山下人室午流水”[17]的景象来强化山林水畔的意趣。绍兴府城内八山之下也是水道棋布,府城外围又三面群山环抱,北面则湖泊密布,水系较之松江九峰地区更发达。其山麓营园常常通过汇山泉或踞水盘的方式形成背山临池的理水格局,如卧龙山之趾的砎园“水盘据之,而得水之用”[18],又如万玉山房“洗剔奇石,汇卧龙山之泉,停汪小沼”[12]。这些汇聚的池沼使得园林所依的孤峰能够被映借入水以延展园林景境,获得“开门见山,开牗见水”[19]的园林意趣,如卧龙山南麓巘花阁“石壁稜峙,下汇为小池”[12]而能“隔水看山”[20],;还有亭山鉴园“园居山之趾,列岫如屏嶂,摇影在碧波中,不必亭台争胜,自有翛然之致”[12]。有时还能遥借远处的孤峰,如采菽园位于“种山之阴,有侊池,从相家桥入,望南山如列嶂,影入清波,倒景相媚”[12]。另外,绍兴府城远郊的山麓营园水量更盛,寓山园“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11],彤山鉴园不仅“尽湖之胜”,还“山趾为沼”[12],既邻借天然湖泊又在山麓凿池汇水,利用充沛的水源使园林俯流临湖。常州府无锡县东北郊的山麓营园与绍兴府西北郊相似,其地集中有胶山、吼山、凤凰山等诸多孤峰,由于此地缺少天然的河湖水系,因此山麓营园往往通过人工开凿的水池来弥补不足,如安氏西林“缘山凿池,大不可量……广数百亩,深数十丈”[21]。安氏南林亦依山而凿广池,使“后有池可数十亩”[22]。引出水流后再环以溪流涧水,如西林“分流以自环,环多而相映络”[5];南林则“清流环绕”,在园中形成“茅屋临水”,“拂槛流泉”[23]等景境。其他处的孤峰山麓的营园大多也是俯流临湖,如应天府城内清凉山之畔裓园,有“月湾”之景,又如镇江府近郊黄鹤山辛氏园“其下两溪盘回,清泉出其间”[24];苏州府近郊虎丘塔影“凿池成塔影”[25];湖州府近郊毗山别业“上属山下面湖”[26];温州府近郊华盖山玉介园“凿池汇泉”[10];杭州府近郊孤山别业“大桐际池”[27]而下临西湖;应天府远郊鸡笼山五柳居“枕钟阜襟后湖”[28]等。这些孤山之麓营园理水于城内则多因借溪流,居郊外则往往选址在水盛的湖区或凿池汇泉,以平湖而映孤峰。(2)连续山脉与曲水叠池连续的山势所交错形成的山谷山脊为山麓理水提供了更加多变的地形条件,其间筑园往往以中大型的园林为主,因此较之小型园林景境更加丰富,理水也更为复杂,除了俯流临湖的基本格局外,更借助山麓的溪涧泉水依地势形成曲折而富有层次的曲水,景境幽深而富有雅趣。江南地区连续山脉的山麓营园主要集中在太湖东北一带,属苏州西远郊诸山和无锡近郊惠锡山脉最盛,另常熟近郊虞山一脉亦有不少。苏州西郊近太湖处山脉连绵,虽远离城市,在缺少山色的吴中地区仍吸引不少文人在此争相营园。此地的山麓如果不近水,其营园往往于山中引泉水或者凿溪涧,如晚香林中“就其宽衍处疏之,俨然成涧,涧成而灵龟出焉”[9]。引水还会进一步形成曲水绕园、飞瀑叠池的理水格局,如寒山别业中有曲涧“蜿蜒壑”,“众山之水势,奔而乍回”[29],形成千尺雪、飞鱼峡等瀑布跌水。如果山麓临水则与曲水形成多层次理水格局,如天平山庄“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面,桥尽抵园”,园内则有山涧“桃源”从山左流出,流淌至山之右侧,“渡涧为小兰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30]园内水系回环曲折、高低叠落,与园外的湖面形成旷奥对比和动静结合的关系。无锡近郊西倚惠锡山脉,《惠山记》载其:“惠山有九峰,峰各有涧,涧各有坞,起伏层叠”[31]。惠山第一峰之下即为惠锡山麓所在,此地位于两山之间,地势平缓而起伏有致,充沛的“二泉”之水为造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此处营园皆充分利用水的丰厚资源,如王世贞评价黄园说:“山之泉为汲者,割其清余,浸渺渺如建瓴而下,东入秦、黄诸园。而黄氏为最胜”[32]。其他园林如愚公谷、寄畅园、惠麓小圃(王园)亦都采取引泉入园,然后疏以曲涧,最后叠注大池的做法。如惠麓小圃“引惠山泉此园,遇巧工而宛转,三叠中注大池”[32];又如寄畅园中“引‘悬淙’之流,梵为曲涧……曲涧水奔赴‘锦汇’”[33]。这些园林因受“二泉”之惠而兼得山色湖光与曲涧幽深之景。常熟虞山山脉连绵而南临尚湖,南北两麓不同的山水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园林景境以及理水格局。北麓的“藤溪”处于二山之间的谷地,外接河而前临溪,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