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辽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doc

格式:doc   大小:8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辽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doc

上传人:帅气的小哥哥 2024/5/1 文件大小: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辽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辽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 】是由【帅气的小哥哥】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辽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辨析1、哲学具有认识功能、方法功能和批判功能2、哲学的内涵: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二元论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但是由于它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最终必然倒向唯心主义。4、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3、现代科学性太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6、唯心主义有两大根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7、无产阶级的斗争,一方面迫切需要革命理论和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另一方面又为创立这样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8、19世纪自然科学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人可靠的自然科学根底。9、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且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的方式。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的绝对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都处于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静止的相对性是说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时的状态。11、认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的意义:成认相对静止是把握运动和认识事物性质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是物质分化为多样性的根本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条件。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狡辩论;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那么会导致形而上学,最终不可防止地陷入唯心主义。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它把人的目的、理想、只是、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2、实践是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课题的活动,因而不同于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活动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13、实践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形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创造着属于人的世界。人的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根底。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14、世界的二重化,即世界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管世界和客观世界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主管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根底是人的实践活动。·15、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即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展而开展。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16、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开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开展的观点。17、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一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及过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成长,又一定要走向灭亡的过程。1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主要是质量湖边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这三个规律各有其侧重点,又形成一个统一的逻辑整体。19、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20、事物的开展是通过辩证的否认来实现的。所谓辨证否认,是指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认,即自己否认自己,并通过自我否认,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开展。辨证否认的特点是:1、否认是事物自身的否认,即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外力强加的2、否认是开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21、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也成为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2、矛盾的动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务所包含的矛盾极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是说,以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不同于其他事物所包含的矛盾,而且每一个矛盾的双方也都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是人们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根底。23、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附属于实践关系的,而且是在实践关系的根底上产生和开展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认识世界,反过来又以对世界的认识为指导,去自觉地能动地改造世界。24、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即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其意义比第一次飞跃更加重大。2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或绝对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或相对性。26、真理原那么侧重于刻提醒原那么,价值原那么侧重于主体性原那么27、马克思注意哲学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局部,看作是同自然界意义的客观存在,把社会的开展看作是物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历史过程〞。28、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9、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开展。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0、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尊重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是自觉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31、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又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人们自觉创造自觉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觉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2、为物质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相反,它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个人是泛指,不仅有作为人民群众一员的个人,而且也有不属于人民群众范畴的个人。不能简单地把“个人〞的集合等同于人民群众。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异。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力的大小,可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开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任务。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否促进社会开展,又可分为接触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开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任务,其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反动的历史人物那么是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对社会开展起阻碍作用的著名人物。33、社会进步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力的推动2、人的需要和利益的驱动3、人的能动性创造活动。3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规律,“两个绝不会〞那么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阐发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制约性的物质条件。35、在?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开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开展的条件〞。3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7、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有四个理论根底:1、社会主义本质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4、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开展论3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9、科学开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开展,主要是指要坚持用开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开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0、科学开展观进一步答复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开展和怎样开展的问题。41、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开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42、解放思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43、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当代中国的最根本国情。44、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路线做了重要补充,即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补充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新论断。46、胡***同志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47、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四个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48、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49、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一论述可以视为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起点和思想支点。5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5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是充分发挥两者内在优势的新型经济体制。52、经济体制总是存在于既定的经济制度之上,有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之和主要特点,规定者经济体制的开展方向。5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客观必然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碎片及其进一步开展的要求决定的。54、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连个问题。所有制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度。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站有关系、使用关系、收益关系和处置关系,这五种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表现为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五种权力,即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这五中权利中,所有权是核心。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研究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其拥有的生产资料的具体运作问题。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其拥有的资产如何组合、如何经营运作,从而实现资产增值最大化、所有者获利最大化问题。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由所有制派生出来的。任何一种所有制都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多重实现形式只效劳于一个中心,即通过各种不同的资产组合使资产的所有者最大限度地收益。一般说来,商品生产者对其资产的组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独资经营,二是合资经营。具体包括合作制、合伙制和股份制三种方式。三是资产转让。55、社会主义现阶段,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存在形式。56、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社会开展方向相一致的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根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3、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根底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那么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劳动人民在经济、政治上的主人公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因此,坚持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是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根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57、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总资产总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2、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3、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开展起主导作用4、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要求,不断开展壮大之间。当然,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稳固和开展,要考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改造、改组和加强管理,提高公有经济运行质量,在竞争中求开展。58、简历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标准公司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别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摆脱对行政机关的依赖,国家摆脱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59、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开展,那么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内涵比较狭窄;而经济开展既强调财富“量〞的增加,由强调经济“质〞的提高,既是数量概念,又是质量概念,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更深刻,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开展的根底;其次,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开展;最后,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60、调整经济结构,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即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61、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生产开展、生活宽裕、像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开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工程标中处于中心地位。农业现代化既为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提供重要保障,也为加强弄粗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没有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62、所谓市场体系是指由种类不同、功能各异的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商品市场是指物质产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亦称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市场。63、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6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特点:1、实行按劳分配的范围不同2、按劳分配的范围不同3、劳动报酬的形式不同4、劳动报酬有名义水平和实际水平的差异。65、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工资、奖金、津贴、联产计酬。66、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消费受制于其他三个环节:生产决定消费;分配、交换制约着消费。但消费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的、小计的状态,它对其他三个环节也有着反作用。首先,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具体表现为:1、消费为生产提供直接的目的和动力,提供市场供求的信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离开了消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而且消费的开展又使新的需要不断产生,从而推动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开展。消费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市场供求的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2、消费再生产出劳动力,以满足生产需要。消费过程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消费的状况决定着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素质,并且影响着劳动者的积极性。3、消费是生产成果的最终实现。分配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分配的结果最终要表达在消费上,而且消费还是分配方式合理性的检验。最后,消费是交换的目的,交换应服从消费的需求,消费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交换的规模和速度,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者交换开展的方向。67、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根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开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目标,是宏观调控任务的具体化。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68、社会保障体系或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四局部构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69、经济全球化最为核心的内容在于生产全球化,即物质生产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和进行。7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根本形式: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根本形式。我国开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形式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引进技术和技术出口、国际劳务输出、国际旅游。2、对外贸易及其作用。对外贸易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超越国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它是开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底和主导形式。71、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余万人。72、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局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一文。73、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74、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极端紧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75中共七大: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报告。七大的历史功绩主要由三个方面:1、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时间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方针2、通过了新党章。新党章有三个特点: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3、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76、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存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报告的内容是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77、党是工人阶级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工具。78、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表达了继承与创新、性质与功能的统一、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符合时代要求,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开展和现实状况,决定着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两个先锋队"的统一,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7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奉献,就是创造性地答复:了在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表达了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是对党的性质理论的深化和开展,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80、“三个代表〞集中表达了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党的阶级性不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它的代表性,也就是党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来表达。从政党阶级性与代宗性的关系看,阶摄性表达政党的本质属性,代表性那么是对阶级性本质内涵的深刻揭示和集中反映。81、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开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判断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原那么和政治要求,而是对政党在社会开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明确定位。82、总体上把握"三个代表"的内在统一,是正确认识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完整地表达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都会导致在党的性质问题上认识的局限和实践的偏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代表"有机统一的思想,是对党的性质理论的一个重要开展和杰出奉献。83、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又要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自觉地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绝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84、所谓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使党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开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开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广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E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阔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稳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85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随着时代的开展不断深化对先进性的认识,丰富先进性的内涵。社会历史开展规律决定了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与时俱进。86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开展进程看,构成党的先进性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开展在不断演进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升级和活力,就在于能够把握时代主题,顺应社会开展要求,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与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为党的先进性注入新的内容,使党自身能够与时代开展要求相适应,始终站在时代前列。87、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是执政党理论是U盘、领导水平和自身建设水平的综合表达。88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整体概念,在评价党的执政能力时,不仅要看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执政纲领和领导水平,而且要看党的各组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看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广阔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要看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整个制度体系是否科学完静。也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不是由单一的结构要素构成,而是由党的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科学配置、相互组合而形成的能力体系。89、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开展的实践,特别是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已经反复证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简答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任何哲学既包括世界观,又包括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那么。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不然要为一定的方法路能提供理论根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而一定的方法论又总要表达着一定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往往是通过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表现出来。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中,世界观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2、哲学根本问题的根据:1、哲学要研究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必须先研究现实世界最根本的关系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这一问题2、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答复,是划分哲学根本派别的的标准,并为考察哲学开展史提供了一条根本线索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答复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根底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3、哲学的功能:1、认识功能。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最高认识层次上的摆阔人自身在内的世界图景2、方法功能。哲学对现实状态和现实关系的审视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状态和立项关系的构思和追求,往往是其内在蕴含的积极因素。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1、从认识论上看,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段或环节。例如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理性认识那么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2、从社会历史条件上看,是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愚昧无知,便产生了灵魂不死和神灵支配世界等错误观念。3、从阶级属性上看,遗忘的剥削阶级为了本阶级利益的需要或处于阶级偏见,往往夸大精神的作用,并用这种错误观念来束缚和统治广阔劳动人民的思想。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底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工具3、马克思注意哲学是坚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理性支柱。6、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意义:1、揭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解释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7、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物质运动总要经历不同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2、时间和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它们的性质、计量都依赖于物质的运动3、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会改变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8、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2、实践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开展的根本条件3、实践是意识形成的根底4、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9、实践的根本特征:目的性、物质性、社会制约性10、实践的根本形式: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即科学实验活动。11、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创造了不同于自在世界的人类世界,并推动着人类世界不断开展。人类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人类直接面对并生活在其中。人类世界实际存在着主管与客观、主题与客体、人与自然、社会和自然以及人与人的诸多矛盾极其运动,所有这些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根底,就是主体的实践活动。确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否认自然界的根源性极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在自在自然的根底上建造人类世界的,而且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必须经常借助于自然的力量;人类世界既有认为的主体规定性,又有天然存在物质的根底,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有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马克思注意哲学以实践的框架来理解世界中的自然,把自然同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2、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开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意识的产生和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2、使语言得以产生,进而与语言一起又推动了人脑和意识的产生及开展3、劳动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丰富和开展了人类意识。13、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活动能控制人们的生理活动4、意识活动能知道人们的实践改造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突出表现。14、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2、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重视社会实践3、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4、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反对两种片面的观点。15、认识事物度的重要意义:1、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2、只有子啊事件中掌握“适度〞原那么,才能使工作正常开展。过或不及都是不可取的。16、规律的内涵和特点:规律的内涵:规律是事物运动开展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换言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开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1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说明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任何事物内部既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又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表现在: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开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辩证法成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开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并把事物变化开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歪理的作用。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这是因为:1、实践能为人们提供认识手段,不断延长人的认识器官,扩大人的认识广度和深度2、实践赋予认识以能动性、创造性,并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3、实践及其结果能够证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世界上只存在现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事物。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创造,由此使人类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开展。20、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1、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主张认识本质上是主题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