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第五章-曹丕、司马迁、王充、钟嵘文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619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五章-曹丕、司马迁、王充、钟嵘文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rongfunian 2024/5/4 文件大小:2.5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五章-曹丕、司马迁、王充、钟嵘文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第五章-曹丕、司马迁、王充、钟嵘文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 】是由【rongfunia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五章-曹丕、司马迁、王充、钟嵘文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五章曹丕、司马迁、王充、钟嵘文论一、曹丕的文学思想二、司马迁文论选读三、王充的文学思想四、钟嵘《诗品》一、曹丕与《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的《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我们讲过的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都不是专门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典论·论文》中正式提出或者触及了不少新鲜的重要的文论课题,我们要掌握的主要有:1、“文章不朽”说2、“文气”说3、“文体”说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他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3、“文体”说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说。“雅”、“理”、“实”、“丽首先,在《典论·论文》中,曹丕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文学和其它著作的区别,研究了文体对风格的要求,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文体论,其中说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即是从根本上说,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体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点。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时代,文史哲相互夹杂,浑然一体,着眼点在“本”而不在“末”;两汉时期,虽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学之外,但也没有系统性的提出文学的体裁和类别。把“本”,“末”结合起来提出文体论的这一创造性观点的,就是曹丕。曹丕的文学观第二,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气”来论作家及其作品的观点,在《典论·论文》中他就以“气”来论建安七子:“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楼》、《槐赋》、《征思》,于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作“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班〔之〕俦也”。曹丕的文学观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绪。二、司马迁文论(一)突出《离骚》“怨”的特点司马迁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情绪和“直谏”精神,乃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进步的传统。二、司马迁文论(二)“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一文中说:“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作家由于身处险恶的环境之中,不能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往往发愤著述,以发泄心中的愤懑,寄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