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自考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pdf

格式:pdf   大小:928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考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7 文件大小:9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考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自考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自考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1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2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2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3政策主体系统的子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4政策系统的基本功能认定问题;确认目标;组织方案设计;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5政策执行系统的基本功能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有效实施政策方案;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6间接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提出公共问题;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7作为客观存在的网络的主要特征1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的;2政策网络的多远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利益、实现共赢;3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知的结果。8公共政策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主要表现为1不确定性(未来、危机、紧急事件);2模糊性(立场、认知、利益差异);3动态性(变化速度)。9从政策参与主体的相互依赖来说,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逐权力的需要;协调需要。10政策支持系的子系统信息传播,政策咨询,政策监控,政策评估系统。11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1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13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1联邦通过公共决策权和政治权力下放,允许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2有助于政策更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3有助于扩大民众的参与;4联邦制也为民众批评和反对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动提供了舞台。14治理理论1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15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权及其归属;公共决策权的配置(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集权制与分权制);公共政策的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多数规则‘简单、绝对多数);公共决策体制类型(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军人独裁制)。16公共利益的确定和内涵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17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关系类型:..1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宽;2利益范围广、代价范围窄;3利益范围窄、代价利益窄;4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18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权利;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选择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或推举代表参与政策过程,使政策发生突质性变化,间接行使个人权利;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决策议程;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政策过程;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制定;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使政策过程扭曲,以此影响政策结果;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19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政策信息沟通;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稳定公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20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采取排他性策略性;加剧新的不平等使之固定下来。21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2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3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4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5构建“第二现实”);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22大众传播与政策评估和调整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23理性主义模型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他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1政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权衡;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代价与利益)都进行调查;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能性;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24渐进主义模型(林的布罗姆)按部就班,修修补补。两组命题: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2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认为理性化无疑应当成为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但基于“完全理性”的理性主义模型在实践中具有不可行性,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另行开辟一种分析和制定政策的途径,其要旨不在于专家做出周详完备的全知分析,而在与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25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德洛尔)以四项假设为基础,即最适宜的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这种过程对于在复杂的问题上形成最适宜的决策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诉求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则以其中的一种诉求为主。具有很强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两种综合模型所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它们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模棱两可。26政治系统模型(戴维-伊斯顿):..这个模型把决策主体假定为政治系统,它由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者一系统运行过程。缺陷是与它的优长之处同时产生的,即它是一个适于宏观分析的模型,优长之处是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分析的政策的具体性。27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1机构—制度模型(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2集团模型(假定: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制定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争斗和力量对比的结果);3精英模型。28“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政策的元认识过程政策制定过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到主观,从实践到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政策执行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主观到客观,从认识到实践,从一般到个别;政策过程的循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客观—主观—客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个别—一般—个别,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政策制定过程:从群众中来:从群众到领导,从民主到集中,从点到面;政策执行过程:到群众中去:从领导到群众,从集中到民主,从点到面;政策过程的循环:群众—领导—群众,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民主—集中—民主,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点—面—点,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政策制定过程:调查—研究—决策,“解剖麻雀”—引出一般—“解剖麻雀”,政策执行过程:试点—总结==推广—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政策过程的循环:调查—研究—决策,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试点—总结—推广,循环往复,以至无穷。29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决策过程的理性化;2决策过程的专业化;3决策过程的科学化;4决策过程的民主化。30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1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与公共性;2客观性与主观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32政策问题的分类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问题划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从作用范围看,公共政策问题可以分为国际问题、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33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1政府部门;2政治人物;3政党组织;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7公民和社会团体;8政策网络。34问题认定的含义和步骤问题认定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问题情境,而且还必须运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精心构建政策问题。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35问题认定的方法边界分析:目标:估计元问题的边界;程序:饱和抽样、启发问题、累积;知识来源:知识系统;评价标准:限定范围内的正确性。多角度分析:目标:产生洞察力;程序:综合运用技术、组织和个人的观点;知识来源:集体;评价标准:洞察力的改进。类别分析:目标:澄清概念;程序:概念的逻辑划分与分类;知识来源:个别分析人员;标准评价::..逻辑一致性。层次分析:目标:明确可能性、可行的及合理的理由;程序:原因的逻辑划分与分类;知识来源:个别分析人员;评价标准:逻辑一致性。综摄法:目标:确认问题间的相似点;程序:建立个人的直接的、象征性的、幻想的类别;知识来源:个别分析人员或集体;评价标准:比较的合理性。头脑风暴法:目标:产生想法、目标和战略;程序:产生想法和评价;知识来源:集体;评价标准:一致性。假设分析:目标:冲突性和假设的创造合成;程序:明确利益相关人,提出假设,质疑,集中并合成;知识来源:集体;评价标准:冲突。论证图形化:目标:假设评估;程序:合理性和重要性的评估,排列并制图;知识来源:集体:评价标准:最佳的合理和重要性。36政策议程的含义及类型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日程。议程通常分为两大类:1系统议程(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政府议程(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37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与过程。38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1与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2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有双重关卡(社群的价值规范;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3一项公共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在一定程度上与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39政策议程确立的过程模型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外在创始模型: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意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四个阶段:议题确认;议题采纳;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建立在三种源流基础上: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关门式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40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其特征有:1问题的针对性;2未来的预期性;3目的的多元性。41政策目标的分类1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分为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2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3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以有政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4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42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1公平;2效率;3自由;4安全。43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意义: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原则: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政策规划的含义及特点:..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其特征: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于政策抉择之间。44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1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2政策方案要素之间需要一定的机制相互联系(规则、工具、假定)。45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1政策规划是政策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分析概念,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特点;2政策规划重点考虑解决方案的形成和研判,偏重理性和技术层面的分析,而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市打破阶段论划分的新概念;3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从政策设计的结构逻辑来看,它将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贯穿于整个制定过程,而不是强调政策阶段划分。46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47政策规划的模式与参考框架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阶段: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步骤:认定和细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确认备选政策;评估备选政策;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48政策学****及类型1政府面临问题的性质;2政策学****也与一个组织的内部文化、组织价值和利益等相关;3组织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类型有:工具学****概念学****或者问题学****49政策移植的含义及类型政策移植就是一个政策借用国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及思想等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其类型有:复制、效法、混合;自愿的政策移植;被迫的政策移植。50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1国家元首;2行政首长;3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51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52政策论证的要素1政策相关信息;2政策主张;3理论理由;4驳斥理由;5理论依据;6可信度。53政策论证的模式1权威模式;2统计模式;3类别模式;4直觉模式;5分析模式;6解释模式;7实用模式;8价值评价模式。54政策审议1预测性评估;2可行性评估;3政策采纳。55预测性评估步骤及其方法步骤:1方案调查;2详细研究;3进一步的分析;4实验室证实方法:1外推预测;2理论预测;3判断预测。56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即决策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57行政系统和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行政:1法制部门的审查;2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3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立法:1提出议案;2审议议案;3通过议案;4公布政策。:..58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对比常规决策一般变现为常规的程序性和确定性决策,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是一次性的非例行的决策活动。目标取向:常规决策是解决一些常见的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危机决策是迅速控制危机事态的蔓延,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等安全;约束条件:常规决策时间充足,反复决策;信息比较完全,经过详细分析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人力丰富;技术手段比较成熟,能基本实现自动化。危机决策时间急迫;信息有限;决策者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都严重匮乏;专业技术设备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也告失灵,需要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及设备。决策程序:常规决策:民主科学决策,遵循特定的例行程序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决策权力分散,经民主协商定夺最后方案;危机决策是快速决策,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者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审时度势,相机决断,同时也需要聘请相关专家介入决策过程。决策效果:平常决策可控可调可预期;危机决策属模糊决策和非预期决策,结果往往很难预料,风险极大。59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及特点公共政策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其特点有: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手段的权威性。60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61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1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前推进策略”,即“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2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途径是在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进行批评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3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试图建立能够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62“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模型的内涵1政策执行时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2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3政策执行时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63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1过程模型--史密斯(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2执行机关;3目标群体;4环境因素);2互适模型(四项逻辑认定: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出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3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4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3循环模型(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4博弈模型(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参加者的选择都遵循最大收益最小损失原则)。5系统模型(认为在政策决定与决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因素。有五个变量的把握:1政策的价值诉示;2政策资源;3执行者属性;4执行方式;5系统环境)。6综合模型(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政策以外的变量)。64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1执行性;2服务性;3权威性;4法制性。65下级行政人员执行行为作用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66高校的执行力必须具备的要素1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对政策内容和精神能够准确地把握、领会,并且能有效调度、使用和配置政策执行相关资源,行动迅速有力;2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政策执行必须产生较好的效果。67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1执行者因素;2资源因素;3工具因素;环境因素。68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机制;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69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1政策本身: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具体性;政策的稳定性。2执行主体:政策执行组织(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执行组织全责的明确性);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3政策对象(特点:政策规定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4政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70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7规避式政策执行。71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1主观原因:有限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的执行能力以及缺乏战略主见和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2客观原因。3由于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方法不恰当、监督机构无权威、监督渠道不畅通,也会导致对政策执行行为监督的缺位与乏力,不能对执行者的行为与结果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与扩大。72执行机构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1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2执行机构中沟通和协调困难;3组织制度缺陷;4政策关系处理不当。73政策执行的宣传的缺陷主要表现为1宣传不足;2宣传过度;3宣传不实。74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75政策失灵的类型1以失灵的时间为标准,可分为早期失灵、中期失灵和后期失灵;2以失灵程度为标准,可分为严重失灵、轻度失灵、完全失灵和后期失灵;3以持续性为标准,可分为突变失灵、渐变失灵、间歇失灵。76导致政策无效的具体表现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重要原因);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77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忠实原则;2民主原则;3法治原则;4创新原则。78公共政策执行要重点构建和完善的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监督机制)。79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的制度:..1首长负责制;2目标责任制;3岗位责任制;4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80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价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81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评估1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的需要;2纠偏的需要;3衡量成本与收益的需要;4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82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积极目的:1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2通过政策评估活动明确政策的可行程度;3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序与技术;4通过评估活动,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消极目的:1炫耀工作业绩;2夸大工作难度;3规避责任;4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政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2政策评估时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4政策评估时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83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2专业机构和人员;3大众传播媒介。84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正式评估特点:1有评估组织机构和人员专门从事政策评估活动;2评估方法比较规范;3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非正式评估:是指严格的专门组织机构,评估主体、评估形势和评估内容也没有固定化,但最后仍有某些评估结果的评估)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政府内部的评估组织和人员所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由政策运行机构和人员自身所进行的评估、由政府专职评估组织和人员进行的评估。外部评估是政府部门外的评估主体所完成的评估。可分为受委托和不受委托两种类型)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4单一评估与复合评估。85不受委托评估的类型1立法机关评估;2司法机关评估;3大众传播媒介评估;4投资者评估;5公民评估;6研究机构评估;7社会团体评估。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政策成本评估;2政策需求评估;3政策效益评估;4政策过程评估;5政策影响评估;6政策价值评估。86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1评估筹划(明确评估目的;选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计划;明确评估条件);2评估实施;3评估总结。87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1事实标准(政策效率;政策效益;政策影响;回应性);2技术标准(多样化;系统化;数量化);3价值标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88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政策信息、资料;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3政策目标;4政策的沉淀成本;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1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评估方法;2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估方法。89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经济效益影响;2主观性的福利取向;3公平性取向。90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首先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2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利益诉求;3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4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5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6尽可能更多的采集与妥协议程相关信息;7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论坛;8将已经达成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9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按照上诉顺序重新构建一次。100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和内容是完整的政策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内容:1政策监控主体;2政策监控的对象;3政策监控的目的;4政策监控的过程。101政策监控的类型1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2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3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102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1通过政策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2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因素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3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得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事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4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行过程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103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自上而下监控;自下而上监控);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5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监控;6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104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1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督;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4对公共政策调整的监控。105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和政策稳定的相对性表现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就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仍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得以实施。政策稳定的相对性表现在:1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同一。106政策稳定的意义1政策稳定也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稳定;2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107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3政策本身的稳定;4政策环境的稳定。108政策本身稳定的主要因素1政策目标的长期性;2政策的有效性;3政策的合法性;4修改的复杂性;5持续政策的失败;6政策终结的失败。109从政策系统分析的角度,政策维持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1政策主体的政策维持(1保持政策主体的稳定性;2保持政策主体对政策目标一致和一贯的认同;3保持政策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4建立完善的政策体制和机制);:..(1明确具体地界定政策问题;2扩大政策受益群体或政策认同群体的范围;3积极推动政策观望群体的转化;4减少政策受损群体或抵触群体的数量);3政策环境创设;4提高政策绩效;5政策的法制化。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决策者的变动;政策环境的变化;3政策资源的限制;4政策的失效或低效;5政策的合法性受到质疑。111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按照变动的强度,公共政策变动可以分为:断裂型和渐变型;2按照变动的程度,可分为部分变动、重大变动和完全变动;3按照变动的内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