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pdf

格式:pdf   大小:59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7 文件大小:5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以***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1)典型文化遗址: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③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3)文化遗址的启示————从三皇五帝到夏朝(1)区系文明的骤变:距今4500-4000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2)古史传说的记载: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3)早期国家的推测:①三皇神话色彩浓厚;②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③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④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商与西周(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①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②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①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②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③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①井田制度,石器锄耕;②青铜器物,丰富灿烂;③养蚕缫丝,丝织发达。◎(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②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3)从秦代开始,(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康乾盛世”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试以全球史观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400字)【答案】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指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必须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而且不少于300—400字。“观点”,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康乾盛世时期西方正在实现社会转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所谓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中西对比进行论述即可。,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1趋势:从性质看,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原因:近代列强侵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朝贡外交体制逐渐崩溃;欧美文明传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示例2趋势:从构成看,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品牌,从送初级产品发展到送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原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民族工业水平提高;“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实行改革开放。:..(说明:选取一种角度,史论结合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可以从国礼的性质和构成两个方面来分析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然后根据观点,结合历史史实来说明原因。考点:中国近现代史·国礼演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解析】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据材料“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例如: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要让儒学回到它所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李泽厚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劝诫君主实行仁政。(2)等级观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历代思想家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挑战。宋代对儒家思想论证逻辑朱熹等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理学”,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一档和发展是为构严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提出“致良或阶级的需流畅。知”“知行合一”学说。要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二档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三档楚。四档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作用: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劝诫君主实行仁政等方面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中“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信息可概括得出,李泽厚认为,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然后结合所学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宋代朱熹等建立“理学”体系以应对佛道冲击、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应对统治危机、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论证其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东周时期是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时期”,请你用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答案】东周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经济方面,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确立;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政治方面,各国进行战争,出现战国七雄,完成区域性统一;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推动了由封邦建国体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转变。思想文化方面,“礼乐文化”逐步向“百家争鸣”转变。结论: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变革)。【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东周时期阶段特征。首先明确观点,东周时期出现社会变革。然后进行论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进行说明。最后总结东周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