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文档名称:

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pdf

格式:pdf   大小:20,334KB   页数:4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19.8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胡迪军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今属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虞荔之子。少与兄世基同受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瞻博。入隋为秘书郎,入唐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663年)授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次年进封县公,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世南貌儒谨而中抗烈,议论持正。唐太宗李世民重其才,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虞世南青年时期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书法,尽得二王之法,其楷书笔致圆融遒丽,外柔内刚,初看似温和有余,再看则筋骨内含。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上接魏晋之绪,下启盛唐之风,与欧阳询同步书坛,并称“欧、虞”,为初唐书法巨匠。后人对虞世南的书法评价很高,如唐李嗣真《书后品》云:“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鵷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虞书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清刘熙载《书概》云:“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三卷,其中《书旨述》、《观学篇》、《笔髓篇》等几篇书学理论论述精到,尤为世人所重。***书法作品有《夫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破邪论序》及刊入《淳化阁帖》中的《去月帖》、《大运帖》、《潘六帖》等。在初唐时期的书坛上,虞世南与欧阳询可谓是旗鼓相当的两位书坛巨擘,欧阳询比虞世南年长一岁,二人同在隋朝为官,又同时从窦建德的东夏王朝归降秦王李世民,并一同参加太宗时期设立的弘文馆任书学教师,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二人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在当代,欧阳询在书法上的地位要超过虞世南,但事实上,在整个唐代,虞世南的书风影响远在欧阳询之上,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人的评论中获知。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可见在唐人心目中,虞世南的声望要盖过欧阳询。之所以在唐代出现这种抑欧扬虞的现象,可能与以下两方面原因有关::..在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偏爱南朝文化,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他曾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对虞世南视同师长。在虞世南去世后,太宗“哭之甚恸”,谥曰文懿,陪葬于昭陵,并被绘像于凌烟阁。作为帝王的宠臣,其影响比较大。另外,虞世南与欧阳询的书风不同,虽然欧阳询也学****过二王,但他更多的是继承了北朝的碑体书风,而虞世南则从智永而得王氏书法的真传,是典型的南朝书风,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高度推崇,使王氏书风大为流行,故而,虞世南作为唐代二王书风的代言人,其追随者亦众。自唐至今,学****虞世南书法的书家代不乏人,虽然时至今日,虞世南的真迹稀见,而流韵所至,从者不绝,下面我就唐代以降以虞书风格***的书家或作品,以时代先后逐一罗列,以探寻虞世南书风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唐代:陆柬之《文赋》陆柬之(585—638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虞世南外甥,陆柬之少时即随舅父虞世南学****书法,晚年则专工二王。其书与欧阳询、褚遂良齐名。工正书,隶、行书为妙品,草书为能品。他的书法作品:..唐李嗣真《书后品》指出“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世南),虞秘监受于永禅师(智永),皆有体法。”又曰:“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青出于蓝”。陆柬之***作品有《文赋》墨迹卷。纸本行书,,横370厘米,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夹楷夹行夹草,而又和谐自然,用笔提按适度,正侧兼施,行笔自然流畅,结体顾盼呼应,行气连贯而富有变化。通篇温雅娴静,如芙蕖照水、松影摇窗,给人一种清幽淡泊的美感,作品的审美取向与虞世南非常一致,从中可以看出陆柬之对虞世南书风的继承和发展。(图一):..:..全称《大唐故鄷王墓志铭》,唐贞观六年(632年)刻石,近年出土。酆王李元亨(619-632年),唐高祖李渊第八子,尹德妃所生,新旧《唐书》皆有传。武德三年(620年)封酆王。贞观二年(628年),任命为散骑常侍、金州刺史。唐太宗作为兄长,思虑弟弟年幼,派遣使者察看弟弟的状况,赐与金杯。贞观六年六月十日(632年),李元亨去世,年仅十四岁,十二月十一日下葬。无子,封国除。墓志高56厘米,宽56厘米,楷书三十四行,行三十四字,未署撰书者姓名,作为亲王墓志,撰文、书法均应出自国手。墓志楷书温文端丽、宽博典雅,与虞世南书风相近,很可能出自虞世南门人之手。(图二):..此碑全称《豳州昭仁寺碑》,唐贞观四年(630年)立,朱子奢撰文,而未著书者姓名。正书,四十八行,行八十四字,全文三千余字。碑阴记为欧阳询撰,张淳书。原碑现存陕西长武县,碑石基本完好。此碑历来传为虞世南所书,实应为学虞书之书家作品,其书法工整端庄,结构严密,笔法瘦挺方挺。杨守敬云:“此碑前人多指虞永兴书。细玩之,诚有一二波法相似处。至其格度气韵,则不逮远甚。盖用笔虽劲,犹沿隋人方板旧****永兴则变化百出,风神绝世,安可同日而语。且永兴内含刚柔,此尚得云内含耶?世以惜永兴碑无一存者,遂欲以此当之,而不足以尽永兴也。”亦有谓:“此书虽似永兴,然《庙堂》丰逸,此则瘦劲,面目虽似,神骨则殊。”:..极似《龙藏寺碑》,而用笔瘦劲,颇得虞书神韵。前人有“正使永兴执笔,亦未必有过”之评,确属公允。由此碑可见,在虞世南在世时,其追随者中不乏高手。(图三)《孔颖达碑》:..年)立。原存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袁家村西孔颖达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蟠首方趺,身首高347厘米,下宽108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于志宁撰文,楷书,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碑面凿损特甚,字多残缺。孔颖达为初唐时学者,太宗时官至国子祭酒,授爵为曲阜男,于贞观二十二年卒,卒后诏许陪葬昭陵。孔颖达两《唐书》均有传。此碑旧传为虞世南书,实际上贞观二十二年立碑时,虞世南已经去世十年。原碑未署书者姓名,但笔势遒美,为善虞书者所为。(图四):..唐法藏法师书,(藏处不详,有民国十一年上海有正书局影印本)该:..清中期流入中国,此件作品为行书,书风极似虞世南。贤首国师,即法藏法师(643—712年),初唐高僧,俗姓康,祖籍西域康居,祖先累代为康居国相,祖父迁来长安定居,从此入籍中国,因而以康为姓。法师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他出生时,虞世南已经去世。从法藏法师这件手札可见,法师书法学虞世南,可知当时朝野、僧俗中虞氏书风极为流行。(图五)褚遂良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初唐:..学虞世南、欧阳询诸家。其书法特色是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流畅而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由于褚遂良继传统而能创新,唐张怀瓘评价云:“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书法家米芾也称颂道:“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说明褚书具有强烈的个性魅力。他的***书迹有墨迹《倪宽赞》(传)、《大字阴符经》(传),碑刻《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等。(图六):..唐太宗李世民(597—649年),唐高祖李渊之次子,陇西成纪:..)人。武德元年(618年)封秦王。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旋即帝位,改元贞观。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重视艺文,建文学馆,东宫设崇文馆、门下省设弘文馆,广纳海内贤人俊士,供奉治学,委任本官,轮番执事。万机之暇,则与众贤士论古今,谈诗文听谏言,染书翰。对太宗影响最大的要数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三人。唐太宗工行、草。其书法先受之于史陵,继参学虞世南,再追溯二王,终成“一时之绝”。唐张怀瓘评曰:“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宋张耒《宛丘集》中赞曰“用笔精工,法度粹美,杂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而其雄迈秀杰之气则冠诸书者。”唐太宗***有《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昨日帖》等作品,其书用笔劲健沉雄,圆浑朴茂;结体阔绰,有冲和华润之气格。太宗还传有书论四则:《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赞》。这些书论阐述了他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他在《论书》、《指意》中,主张“以神为精魄”,“以心为筋骨”,既追求“骨力”、“劲健”,又提倡“温润”、“冲和”。我国书法史上,李世民还是以行书入碑的首创人物,《温泉铭》便是行书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将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李世民自言其书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宣和书谱》中亦云其“以:..:..:..赵模,唐太宗时翰林供奉拓书人,太子右监门府铠曹参军,工书法。《宣和书谱》载“模喜书,工临仿。始****羲献,学集成《千文》,其合处不减怀仁,然古劲则不迨。”唐太宗在喜获《兰亭序》真迹之后,曾命赵模与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与近臣。《宣和书谱》称宋内府曾收《赵模集王书千字文》,***书迹仅见《高士廉茔兆记》。《高士廉茔兆记》,唐永徽六年(655年)刻,许敬宗撰,赵模楷书。碑原存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高士廉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身高437厘米,宽130厘米,厚50厘米,全文共三十七行,行八十一字,字迹大部分被凿损。此碑书法方整秀逸,精熟遒逸,书风颇类虞世南。明代学者赵崡《石墨镌华》有“大类欧、虞”之评,可见赵模的楷书是学虞世南的。(图八):..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袁公瑜墓志》全称《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铭》,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十月刻石,狄仁杰撰并书。该墓志高70厘米、宽74厘米,共三十三行,行三十二字。洛阳北邙山出土,是张钫先生于1935年在洛阳访得的,现藏千唐志斋博物馆。狄仁杰是一位政治家,但从墓志拓片上看,他的书法造诣也很高,作品以虞世南书风为主,显得圆腴俊朗,又有褚遂良书风的舒展劲峭,同时运笔稳健,点画丰腴,骨力深藏,刚柔相济,别具一格。(图九):..薛稷[jì](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代画家、书法家。他书法学虞世南和褚遂良。薛稷的外祖父魏征为初唐名臣,家富收藏,其中虞、褚墨迹颇多,薛稷得以日久观摩,进而“锐意模学,穷年忘倦”,最终学成,名动天下。他的书法用笔纤瘦,结字疏朗,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初唐四大书家。薛稷为人好古博雅,辞章甚美。***书迹有《杏冥君铭》、《信行禅师碑》、《升仙太子碑》等。(图十):..张旭(658—747年)字伯高,吴郡(今江苏吴县)人,他先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自幼****书,深得家传,工书法,最善草书。后成为唐代草书大家,后世尊为“草圣”。:..形变化繁多的“狂草”书体,是“狂草书”的奠基人。其***作品有《古诗四帖》、《千字文》、《郎官石记序》等。其书法开启了中唐的浪漫主义写意书风,展示了唐代书法全盛时期风采。张旭以草书名世,其正书亦能“楷法精祥”。草书“至纵”,楷书“至严”,皆能入妙。上海博物馆藏宋拓孤本《郎官石记序》是张旭的楷书作品,全篇楷书疏朗淳雅,凝重闲和,风格近于虞世南。1992年在河南偃师出土了张旭的另一件楷书作品《严仁墓志》,全称《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志石方形,长、,厚12厘米,文字21行,满行21字,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此碑与《郎官石记序》书写时间仅相隔一年,书风与《郎官石记序》相近,亦颇有虞体风采。(图十一):..:..字祐之,兰陵人,生卒年不详,晚唐诗人、书法家。以处士征,拜拾遗。元和初,历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使。为人闲澹贞退,善鼓琴赋诗,书画精妙,游心林壑,名人高士多与之游。萧祜的***作品仅有楷书《李夷简家庙碑》,书风温文内敛,笔调刚柔相济,完全继承了虞世南《夫子庙堂碑》的面貌。《李夷简家庙碑》,唐元和十五年九月(820年)立,碑高286厘米,宽104厘米,裴度撰文,萧祜书,1974年在陕西西安公路学院出土。碑额篆书“唐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李公家庙之碑”十六字,碑文楷书,共二十三行,行四十二字,原碑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根据近年刚刚出土的虞世南女儿《虞秀姚墓志》、女婿《萧鉴墓志》记载,我猜测这位萧祜极有可能是萧鉴、虞秀姚的后人,是南梁王朝的王室后裔,那么萧祜的书法极有可能是通过家传继承自虞世南的。(图十二):..蔡襄:..—1067年)字君谟,福建莆田人。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蔡襄的小楷以及行书均出自虞世南。黄庭坚尝评蔡襄:“蔡君谟真行简札,能入永兴之室。”(图十三)赵构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字德基。是南宋的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书法造诣较高的一位帝王。宋高宗学养丰富,秉赋高超,对书法也特别用心,据说他练****书法,五十年间未曾中断。赵构学书由北宋黄庭坚、米芾入手,进而过渡到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及孙过庭诸家,然后潜心六朝,专攻二王,对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的书迹无不:..上海博物馆藏有赵构书《真草千字文》墨迹,赵构在卷后作跋写明临自虞世南书《真草千字文》,风格与智永《真草千字文》相近,兼有虞书圆融丰腴之风神。赵构晚年所书其他作品中也多有虞书之影响。(图十四):..吴说,生卒年不详。字傅朋,号练塘,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书法家。其书楷、行、草及榜书均佳,小楷有“宋时第一”之称;榜书深稳端润,行草圆美流丽,又时作魏钟繇之体,颇有新致。自创游丝书,一笔一行,游丝连绵。其书作,自虞世南上追“二王”。自然而又合理地与抒情达意紧密结合。***书迹有《三诗帖》、《叙慰帖》、《门内帖》、《行艺诗帖》、《千字文》等。(图十五):..滑可立《王宗孟墓志》金初《王宗孟墓志》,近年出土于河北邢台隆尧县,我于网上购得拓片。墓志全称“故邢州尧山县主簿王公墓志铭”,上官昶撰文,滑可立书,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刻石长,,宽63厘米。书者滑可立,史志无考,应该是由北宋入金的书家,墓志书法精能典雅,完全是一派虞书之风,可知在北宋末、金初,北地虞世南的作品存世尚多,所以虞氏书风依然能有像滑可立这样很纯正的继承者。(图十六):..赵孟頫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浙江吴兴人(今浙江湖州)。自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仕元,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云:“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据明人宋濂记载,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明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他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影响极大。赵孟頫取法较为广泛,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很明显地看到虞世南、陆柬之一路书风的影响,同时,其内涵筋骨、肉中带刚的审美追求也是与虞世南一脉相通的。(图十七):..揭傒斯(1274—1344年),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延佑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元统初官升至侍讲学士,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故世称“揭文安”。总修辽、金、元三史,著有《文安集》十四卷。工诗文,贯通:..陶宗仪《书史会要》称:“(揭傒斯)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其正书自智永、虞世南上溯晋人,其书法名重当时,国家典册及功臣家传赐碑,遇其当笔,往往传诵于人。”存世书迹有《千字文》、《杂书卷》等。(图十八)康里巎巎康里巎巎(1295—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元代属钦察汗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人。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博:..擅楷、行、草等书体,师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悬腕作书,行笔迅急,笔法遒媚,转折圆动,自成风格,元代著名书法家。***作品有墨迹《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谪龙说卷》、《渔父辞册》、《柳宗元梓人传》、《临十七帖》、《李白诗卷》等。今传之唐拓孤本《夫子庙堂碑》曾为康里巎巎旧藏。(图十九):..祝允明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人(今江苏吴县),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他的楷书初从其岳父李应祯学,自欧字入手,而复学王羲之、虞世南。其晚年小楷基本以虞书面貌出现。《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祝允明小楷直追晋唐,而行书、行草、章草、今草诸体皆善,代表作有《前后出师表》、《草书赤壁赋》、小楷《东坡记游卷》、《正德兴宁志稿》、《前后赤壁赋》等。(图二十):..王宠(1494—1533年)明代长洲人(今江苏吴县)。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以诸生贡太学。能诗善画,工篆刻,尤精书翰。:..婉丽遒远,神韵超逸,为时所趣。小楷尤清,简远空灵。明何良俊云:“衡山(文征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卒年四十,有《雅宜山人集》。王宠是明代学****虞世南书法最出色的一位书家,其小楷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作品有楷书《游包山集》、《辛巳书事诗册》等。(图二十一):..刘墉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代书法家、政治家。山东诸城(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称:“文清少****香光,壮迁坡志,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刘墉精于小楷,主学虞世南、颜真卿。其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点画洁净讲究。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整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图二十二):..伊秉绶(1754—1815),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清代著名书法:..:..虞世南书法影响最大的时期当是在初唐,其后虽然从学者代不乏人,但宋以后日渐式微,至清代以虞书为主要面貌者已经比较罕见。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虞世南作品流传日渐稀少。在古代,最为经济最为广泛的书法传播方式是碑拓,而虞世南书碑作品极少,仅有《夫子庙堂碑》***,可惜原碑立后不久即被损毁。至宋代,原刻之《夫子庙堂碑》拓本就已是稀世之宝,故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有“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之叹,可见其作品流传之稀缺。时至今日,虞书的可靠墨迹已无一存世,《夫子庙堂碑》原石拓本也仅存一册,还是凑补了大量翻刻的文字,使世人难以得见虞书真面,这严重影响到了虞书的传播。相比之下,欧阳询的***碑刻众多,大多保存完好,在后世广为传播,至今其声名早已盖过虞世南了,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尽管如此,但虞书外柔内刚、潇洒散落的风貌,还是被后世奉为圭臬,直到现代还有不少书家从虞书中汲取营养。同时,虞世南书法还远播日本,如平安朝的藤原行成、享保时代的佐佐木文山、宽政时代的韩天寿、天保时代的屋代弘贤,以及现代的不少日本书家都以虞书为学****的楷模。参考文献:①《旧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中华书局1975年1版:..1975年1版③《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④《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一版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⑥李洁冰《论虞世南书法地位的确立》载《艺术百家》2008年第2期。⑦《唐张旭严仁墓志辨疑》载《中国书法》杂志2007年第2期⑧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⑨《虞世南诗文集》胡洪军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1版⑩蒋文光、章觉鹰著《初唐四大书法家》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⑾汪谷兴《虞世南的书法》《书法》杂志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