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先秦文学复习汇总.pdf

格式:pdf   大小:3,331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先秦文学复习汇总.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3.2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先秦文学复习汇总.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先秦文学复习汇总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先秦文学复习汇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1、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2、诗、词、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3、在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明代中期以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2、创作主体个性的高扬。王学左派(王艮、李贽)汤显祖《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1:..龚自珍、梁启超把文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比较浓重。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一般教学中,则按照朝代划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部分。二、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1、对文学之美的理解和体悟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文字概括为三美:①意美以感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音美以感耳③形美以感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对人情人性的认识《儒林外史》王玉辉《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3、::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传承性:《梅花三弄》主题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出自金人元好问《摸鱼儿》;《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明代杨慎《临江仙》。三、学****古代文学方法1、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一分为二评析(1)社会、政治、经济背景(2)创作主体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2:..3)作品→核心(4)社会、宗教、哲学2、在弄清线索的基础上,注重艺术规律的探讨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先秦,秦统一中国(前221)以前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狭义的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1、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文学形态主要有两类:歌谣和神话《击壤歌》、《南风歌》保存远古神话较多的古代文献有《穆天子传》、《庄子》、《淮南子》、《山海经》2、夏商文学商朝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巫、史3、西周春秋文学理性精神敬礼重德诗歌:《诗经》散文:《尚书》中的《周书》、《春秋》和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4、战国文学士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孟子》、《庄子》屈原二、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1、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尚书·尧典》:3:..《乐记·乐象》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表现在散文上,就是文史哲不分。2、创作主体发生变化夏商王朝之前,巫觋是社会文化的主角。西周春秋,史官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春秋战国之交,士阶层3、成就辉煌,影响巨大风骚传统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原始诗歌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艺文类聚》卷21《帝王世纪》)《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见《孔子家语·辨乐篇》)一、原始诗歌的内容1、再现劳动过程《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2、愉快的劳动生活《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3、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4、反映上古婚姻制度《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抢婚制5、与战争相关的作品《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4:..、思恋之歌《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二、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1、综合性:诗、乐、舞的结合。2、大都采用二言的形式,语言朴素,节奏流畅。第二节神话传说一、神话的概念及产生1、概念: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2、神话产生的原因“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解释意义;礼仪规范意义;实践意义。神话散见于各类书中,如经部中的《诗经》,史部中的《左传》、《逸周书》,子部中的《穆天子传》、《淮南子》,集部中的《楚辞》等等,而尤以《山海经》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二、神话的类型上古神话从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三类: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对于世界的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也称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具代表性。(教材35页)、《女娲造人》(教材36页)女娲造人的神话最早见于《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2、人类对自然斗争的神话《女娲补天》(作品选284页)、《鲧禹治水》(教材37页)《羿射十日》(《后羿射日》)羿本来有两个,一个是帝尧时代以“射十日”的神性的羿,也称夷羿,另一个是夏朝太康时代人性的羿,又叫后羿。(作品选285页)《夸父逐日》(教材39页)3、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作品选286页)、《黄帝擒蚩尤》(教材38页)三、神话的散失5:..司马迁:“其言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神话的历史化:《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记载: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夔一足”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jue击打)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四、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忧患意识2、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一、《诗经》的名称、分类和年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305篇“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诗”、“诗三百”“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也,残民以逞。”(《左传宣公二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史记·儒林列传》)风、雅、颂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160篇。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有诗105篇。6:..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有诗40篇。二、《诗经》的地域与作者三、《诗经》的编定1、“采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2、“献诗”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国语·召公谏弭谤》)3、“删诗”说“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四、《诗经》的应用与流传应用:(1)、实行教化的主要工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即“修身当先学诗”。(教育作用)“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认识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聚集士人、交流思想的作用)“怨”,即“怨刺上政”。(批评和怨刺统治者的作用)(2)、赋诗言志断章取义流传:“四家诗”今文:《鲁诗》:鲁人申培,《韩诗》:燕人韩婴,《齐诗》:齐人辕固古文:《毛诗》:战国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今文、古文的区别:今文,指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先秦古文字(如篆书、金文、甲骨文等)则是古文。7:..第二节《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一、讴歌先祖功业的诗篇(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生民》(作品选42页)艺术特点: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后稷出生、转弃、稼穑、祭祀过程,生动细致。传奇色彩:履帝迹而怀孕,弃之见异,生而会立,天生知农,天降嘉种。二、描写农事活动的诗篇《七月》(作品选21页)写作特点:、赋的手法。2、对比的手法。3、条理清楚。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伇;八章写储冰、祭祀、收获、宴会。三、婚恋诗1、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关雎》(作品选1页)主题:(1)歌颂后妃之德。“《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2)娱乐嘉宾。(3)恋爱诗。艺术特点:(1)起兴手法的运用(2)重章叠句、反复吟咏的手法。《秦风·蒹葭》(作品选18页)艺术特点:(1)情景交融:情,是在追求仰慕的人而不得时产生的空虚怅惆。景,是由蒹葭、露珠、白霜、秋水组成的清秋萧瑟的景象。8:..2)重章的运用。2、表现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的创伤《郑风·将仲子》(补充)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鄘风·柏舟》(补充)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3、弃妇诗《邶风·谷风》(作品选4页)、《卫风·氓》(作品选9页)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氓为盲昧无知之称。《诗》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四、战争徭役诗1、征夫之辞《小雅·何草不黄》(作品选37页)、《豳风·东山》(作品选25页)、《小雅·采薇》(作品选28页)2、思妇之辞《王风·君子于役》(作品选15页)、《卫风·伯兮》(作品选13页)《卫风·伯兮》的艺术特点:(1)诗人以“首如飞蓬”这个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展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2)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把女主人公思念的深情具体化。3、表现浓厚的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秦风·无衣》(作品选19页)五、讽喻诗和怨刺诗“变风”、“变雅”(内容上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9:..“乐而不***,哀而不伤。”“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小雅·节南山》(作品选31页)六、燕飨祭祀诗“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小雅·鹿鸣》(补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一、写实精神和自然朴实的艺术风格“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首先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诠赋篇》《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不借助其他的创作手法,伴随着强烈的情感,铺开有文采的词藻,直接陈述、叙事、刻划、描写或抒情。10:..“比”,就是比喻和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一般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兴”的运用,有如下几个特征:⑴、凡采用“兴”者,文本中都有两种事物。对两事物的吟咏,一主一从,“主”为主旨、主题,是该诗所吟咏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从”是次要的、另外吟咏的一种事物。《周南·桃夭》(补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⑵、凡采用“兴”者,一篇之中或一章之中,在章法结构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有先后的顺序。《鹿鸣》⑶、凡采用“兴”者,诗中两种事物之间,必然有或隐或显相类似的联系:或大小,或颜色,或数量,或动作,或情景,或外表,或本质,或行为状态,或地理方位,或风俗传说,或工具媒介,或相反相成。《关雎》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1、句式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节奏鲜明而迫促。2、章节的回环复沓复沓(重章叠句)重章: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周南·芣苢》(作品选4页)、《王风·黍离》(作品选14页)“叠句”,是指不同诗章叠用相同的诗句。《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叠音词”,就是叠字词,如“关关”、“夭夭”等等。双声词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参差”、“踟蹰”、“栗烈”。叠韵词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窈窕”、“绸缪”、“辗转”等等。11:..、押韵方式①隔句押韵。《关雎》②句句押韵。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4、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传统二、风雅与文学革新“风雅”精神的内涵: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比兴的垂范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一、甲骨卜辞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二、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毛公鼎》三、《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12:..《今文尚书》:伏生28篇《古文尚书》:鲁恭王东晋梅赜58篇“记言文之祖”《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成就:(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无逸》(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第二节《春秋》和《左传》一、《春秋》1、地位及内容: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2、艺术特色(1)叙事简明严谨《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文约事丰,简而有法。“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2)语言凝练含蓄“凝练”,指记事的语言简练,“含蓄”,是指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微言大义”、“一字见义”、“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朴素而精确,极为简炼,孔子编《春秋》,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见解等寄托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很鲜明,一字之中寓有褒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丘明)13:..“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二、《左传》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1、思想倾向第一,鲜明的民本思想“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第二,隆礼思想强调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政第三,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变革“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昭公三十二年)第四,儒家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标准2、艺术成就第一,长于叙事。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几《史通》),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1)在情节构造上,善于通过文学性剪裁,把历史事件情节化、故事化。《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姜氏、共叔段(2)叙事手法丰富多彩,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手法。《宫之奇谏假道》第二,善于描写战争。城濮之战:外交上:首先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拉拢了原为中立国的秦、齐,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其次,私下应许曹、卫复国,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使其叛楚从晋。政治上:“退避三舍”“君退臣犯,曲在彼矣。”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分散对方的兵力各个击破。第三,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晋公子重耳之亡》(作品选65页)14:..第四,善于记述行人辞令。“《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频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功夫,也绝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烛之武退秦师》(作品选84页)烛之武辞令之妙,表现在:(1)、角度巧妙。其说辞分为四层,一,开门见山说明郑国的危险。二,剖析亡郑、存郑对秦之利弊。三,以晋背秦的事实说明晋的不可信赖。四,着重揭露晋的贪得无厌。(2)、含蓄委婉。(3)、逻辑严密。(4)、注意修辞技巧。烛之武其人:(1)、有杰出的才能。(2)、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胸怀。(3)、明了形势。第三节《国语》一、分国记事的体制《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事上起于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年),下止于韩、赵、魏灭智伯(前453年),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作者: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王充等持此种观点)共识:战国初年,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录,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思想倾向:重民、尚礼、崇德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15:..二、记言为主三、文学成就第一,从叙事角度说,它突破了史的发展线索的约束,而以事件作为基本的结构单元,为了突出言论而写事。第二,情节的细微化。第三,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富于生活气息。《邵公谏弥谤》创作特点:1、叙事为辅,记言为主。2、善于说理。比喻论证,引证史事,正反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在文中综合使用。3、结构严谨,详略得当。因虐而谤,因谤而怒,因怒而弥,因弥而谏,因弗听而被流于彘。第四节《战国策》一、《战国策》的成书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史实。主要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所载上继《国语》下限,下至秦并六国之后,即从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开始,迄秦二世即位为止,245年间各国诸侯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史实。《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朝为布衣,暮为卿相”西汉刘向33篇二、思想倾向主要体现了纵横家思想。1、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2、表现在人生观上,宣扬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3、民本思想。《赵威后问齐使》(作品选122页)4、明显的“贵士”的倾向。三、艺术成就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16:..《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作品选111页)苏秦其人:(1)自信、坚韧、执着的性格特点。(2)追求“势位富贵”的内心世界。风格及写作技巧:(1)、善于说理,广泛运用类比,夸张、引证的说理方法。(2)、说理与叙事相结合。(3)、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都很传神。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冯谖客孟尝君》(作品选页)“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三弹剑铗”——“矫命焚券”——“谋复相位”——“请立宗庙”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一、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1、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2、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的感情。3、秉笔直书的精神。4、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二、先秦史传散文是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三、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的典范。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说理散文)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17:..1、社会动荡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汉书·食货志》)2、士阶层的影响3、文化书写工具的改良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论语》、《老子》、《墨子》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孟子》、《庄子》处在由语录体向专题论文逐渐过渡的过程中。第三阶段: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3、在语言上,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第二节《论语》和《墨子》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共20篇。在汉代,《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古论语》21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释名:(1)论纂,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2)通“伦”。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即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2、孔子的主要思想:18:..1)政治思想:“仁”、“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3)文学观念: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