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一类电流频率转换芯片的补偿.pdf

格式:pdf   大小:76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类电流频率转换芯片的补偿.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7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类电流频率转换芯片的补偿.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一类电流频率转换芯片的补偿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一类电流频率转换芯片的补偿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赵彤;姜建伟;禹小姣;翟亚伟【摘要】电流频率转换器是一种将电流信号按固定比例转换为频率信号的器件,但由于材料,工艺以及模拟信号的离散性致使转换结果存在一定非线性,针对此问题,,求出误差规律,,故设计了各种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进行调理,以满足AD转换的要求,最终完成对电流频率转换器的补偿.%,theconversionresulthasacertainnonlinearityduetomaterials,,weemployanADIs24-,findtheerrortrend,,,pletepensationofthecurrentfrequencyconverter.【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6页(P93-98):..芯片;误差补偿;电流频率转换器【作者】赵彤;姜建伟;禹小姣;翟亚伟【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17电流频率转换器是一种将电流信号转换为频率信号的器件,它在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均有广泛的用途,尤其军事工业对转换精度要求非常高。以往主要靠硬件上的改进来提高转换精度,如尽量采用高质量的器件,改进设计工艺,采取各种噪声温漂抑制措施。但是硬件提高具有一定的限度,当精度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将无法再做显著提高。利用软件来提高具有灵活性好,针对性强的优点,可以针对对线性度影响比较大的某一部分进行重点处理,所以本课题采用软件来进行补偿。该过程首先借助Matlab拟合出误差曲线,从而找出误差规律,通过误差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补偿算法,以期能产生有效地补偿作用。硬件上以ADuc845作为主芯片,由于它具有24位的AD模块能够对输入电流的变化进行精确的捕捉,使补偿更有针对性[1-2]。但由于输入电流不符合AD输入模块的要求,所以在送入ADuc845进行AD转换之前,先利用一些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进行处理,最终补偿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1外围电路设计要实现对I/F转换芯片的非线性补偿,首先需要测得输入电流,才能根据输入电:..补偿运算得出需要的DA值,再将其转换成模拟量输出,以完成对I/F转换芯片的补偿。ADI公司的ADuC845是一个8051核的Mircoconverter,内建10通道的24位ADC和一个12位的DAC[3]。ADuC845还包含62k字节(byte)的片内程序闪存和4k字节的片内数据闪存。其转化范围适用于I/F转换芯片的非线性补偿的需要。这里采用ADI公司的ADuC845微处理器作为核心微处理器,把实时测得输入电流转换成数字量,以便参与补偿运算。在计算得出补偿电流的数字量之后,再经过ADuC845微处理器将其转换成模拟量输出,从而实现对I/F转换芯片的非线性的补偿。-F转换器,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所需要的外围电路。其中Iin端为芯片电流注入端,即输入电流与补偿电流之和,通过电阻R2将输入电流信号转换为芯片所需要的电压信号[4]。Fo-与Fo+为补偿后的正负通道频率输出端。,输入为单极性方式(0~),图2中的电路用来将输入到ADC输入端的-2V~~,以适合ADuC845微处理器的ADC处理范围。其中Vin接输入电流,Vref接电压基准,AIN1接处理器AD输入信号[5]。图1I/=(Vref-Vin);Vin:-2V~2V;AIN1:~。:..微处理器有12位的DAC,其输出电压范围为0~,而I/F转换器输入是双极性的,ADC端电压转换电路用来把ADuC845输出的0~-~,以满足对TH121型I/F转换芯片补偿的需要。图3中VDA接DA信号输出端,Vref接电压基准,Vo端输出转换后的双极性信号。。补偿电路的主体是一个恒流源电路由U6,U7构成,U8用来测试,正常补偿时通过开关将它与主电路断开不参加补偿,补偿电流通过R22产生,并通过Iin端叠加在输入电流上送到转换器输入端,Vo接DA输出的转换后的双极性信号[6]。补偿电流Iin=Vo/R13。=2VDA-Vref;VDA:0~;Vo:-~+。,频率计对转换器在全量程内进行采样,为了提高计算精度将转换器正负通道分开测量,以求提高测量精度[7]。然后在Matlab中利用polyfit拟合出满足输入输出关系的理想直线,将理想直线方程作为基准,求出全量程的理想值,进而可以求出理想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绘出转换器的误差曲线见图5、6。图5、6中的圆圈表示在量程范围内误差频率的变化状况,其中共有10条样本曲线,可以清楚的看出样本数据的非线性变化。可以按照曲线变化规律对I/F转换电路进行非线性补偿,提高其线性度。:..补偿算法原理理论上,I/F转换电路具有线性特点,故其中,F——理论输出频率;I——I-F转换器理论输入电流;K——标度因数。而实际I/F转换电路的输出值为其中,f——实际输出频率与理论输出频率差。函数f可用泰勒公式展开。在数学中,泰勒公式是一个用函数在某点的信息描述其附近取值的公式。如果函数足够光滑的话,在已知函数在某一点的各阶导数值的情况之下,泰勒公式可以用这些导数值做系数构建一个多项式来近似函数在这一点的邻域中的值[8]。f可以表示为其中,am——参数(m=0,1,2,…,n)。对I/F转换电路补偿,就是在输入端加入补偿电流i,使其中,i——在输入端加入的补偿电流。由公式(2)和(4),得,即对样本测试数据的非线性误差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参数am(m=0,1,2,…,n),代入公式(6),就可求得补偿电流i。在I/F转换器的输入电流上增加补:..I/F转换器,即完成对I/F转换器的补偿。,理论上拟合函数阶次越高拟合曲线与实际越接近,但由误差曲线可以看出,频率误差具有明显的抛物线特性,且多项式阶次太高对处理器要求太高,成本太太,不经济[9]。综合考虑采用二阶多项式拟合方式进行处理。当n=2时由公式(6)得利用Matlab的polyfit函数求拟合曲线如下。(1)正通道图7中小圆点是样本数据非线性误差,细线是根据每组样本数据非线性误差所得到的拟合曲线,粗线是根据样本误差平均值所得到的拟合曲线。从每条细线都可以求得1组参数,求取每个参数的平均值。负通道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2)负通道负通道误差曲线拟合见图8。(7),得到补偿电流[10],:..式(8)就是n=2时的补偿电流,由于单片机计算处理能力有限,开方运算对于单片机较为复杂,为了简化计算复杂度,节省计算开销,提高运算速度,对式(7)进行简化。采用泰勒公式,求式(7)的近似式,令从求得的参数可以看出a2很小,补偿电流i也远小于实际输入电流,为了简化求解过程,舍去a2I2,式(11)简化为代入式(14)即可得到n=2时的补偿电流计算公式,4程序设计采用简化后的补偿算法设计补偿程序,流程图见图9。首先读取AD寄存器中的值,为了提高转换精度取十次转换的平均值,根据补偿算法计算出相应的DA值(即为补偿电流的数字量),最后利用ADuc847的DA模块输出补偿电流,就可以实现对I/F转换芯片非线性的补偿。,设计出以ADuc845为主芯片的电路板之后,首先利用精密电压表,电流源对电路板进行标定,调节各级调理电路中的运算放大器,减少放大器的温度漂移及零点漂移。对电路板进行噪声检测,经测试电路板噪声在要求范围内。然后对DA输出分辨率进行检测,经测验该补偿电路分辨率大于I/F转换器分辨率满足要求。接下来便是对电路进行手动补偿实验,最后利用C语言实现上述程序设计,进行补偿,结果见表1。:..------------------------,最后又求了线性度的平均值。可以看出,补偿之后正负通道输出频率线性度均有一个量级的提高,证明了补偿算法的有效性。6结语采用AD/DA方式进行误差补偿具有较好的针对性与灵活性,由实验结果也能看出起到了明显的补偿效果,但是由于随芯片工作时间的延长,芯片的稳定性受温度影响会显著增加产生温漂现象,影响补偿效果,今后的工作重心就是如何减少芯片对温度的敏感,抑制温漂现象。参考文献[1][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83.[2]JanerikE,-approximationA/Dconverters[J].AnalogIntegrated:..,2001,26:191-198.[3]李刚,林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0-65.[4]MartinV,∑modulatorsusingwavelets[J].AnalogIntegratedCircuitsandSignalProcessing,2004,41:279-291.[5]童诗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0-108.[6][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13-430.[7][D].Moscow:UniversityofIdaho,1994.[8]KameiA,BeyerleinW,[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ophysics,1995,16(5):1155-1164.[9]:anewtooltoinvestigateintrinsicallynonlinearviscoelasticmaterials[J].AnnTransNordicRheolSoc,2005,13:3-21.[10]JukiCD,ScitovskiRO,[J].Computing,1999,62:16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