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pdf

格式:pdf   大小:56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5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侯颖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曾坚守着“一片净土”,只写正面、光明、快乐与温暖,读者的诉求也局限在这些方面,当时,有一位家长提出来他的孩子在看了儿童文学名著班苔莱耶夫的《表》后偷了母亲的一枝自来水笔,引发了“儿童读物应否描写阴暗面的问题”的讨论;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文学的审美场域越来越宽,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分支也枝繁叶茂地成长起来,但作品的审美趣味还是囿于阳光和快乐,作家觉得儿童单纯的心接受不了悲剧的“打击”,死亡更是离孩子很遥远的事情。1984年11月发表在《少年文艺》上常新港的《独船》因涉及到主人公石牙子的死亡,引发了儿童文学如何表现社会生活广度、深度甚至是悲剧问题的讨论,反映了人们对儿童小说艺术特性强烈的困惑和追求。21世纪初,《儿童文学》杂志举办全国“中青年作家小说擂台赛”发表的48篇作品中,有18篇涉及到死亡问题,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强,其中7篇是以死亡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另外11篇以死亡作为小说的功能。在生与死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对生命的赞誉和对死亡的贬斥,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因中西文化不同的追求,对死亡的认识也迥然有别,在《论语》中子路问生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意在言外,亦即告诉人们要做好本分的工作,如果心有余力再关心死后的事。但是,至圣先贤对生死的这种回答,成为中国人对现实强烈追求和不问死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至高法则,遮蔽了中国人对死亡话题的深度探讨,在中国的民俗里谈论死亡也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在西方的文化中,对死亡研究从古至今都是对生之意义的一种给予,海德格尔认为,人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了“向死性”特征,弗洛伊德在强调生的本能时,认为人有一种死亡本能。美国生死学家萝丝()认为:“死如同生一样,是人类存在、成长及其发展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它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它给我们今生的时间规定界线,催迫我们在我们能够使用的那段时间里,作一番创造性的事业。因此,从正面的积极意义来看,死亡的意义可说就是‘成长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你是什么,以及你所作为的一切,都在你的死亡中达到了高潮’。”①如何教育儿童正确认识死亡,不要让孩子从小就蒙上阴影,应该说是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要一课。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犯罪率和***率每年正以11%的速度攀升,2004年6月1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距被执行死刑不足48小时,记者采访了***犯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记者问:“四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吗?”马加爵回答:“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生命也不重视。”特别在科技至上的今天,人们对技能和知识的尊崇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但对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大命题似乎淡漠了,疏略了,出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更是关注儿童成长赋予儿童感情源泉不绝的文学,我国以往的儿童文学排斥“死亡、黑暗、悲剧”等,事实上,哪怕是在严格禁止悲剧的阳光般的儿童文学后面,也有死亡和悲剧真实人生的影子,只不过在儿童文学诉求中以一种极端恐惧的和禁绝的形式出现,是虚伪人生的另一种版本和描摹。加拿大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利里安·史密斯认为:“赋给作品文学价值的,是技巧而不是素材”。②苏联作家波罗耶波利斯基也认为:“我主张写全面,不能只写善,那么恶就会成为绚丽的珍品;如果只写幸福,人们就不再去注意不幸的人,最后对他们也都麻木不仁了;如果只写那些美好的,一本正经的东西,人们就不再去讥讽生活中的丑恶。”③《儿童文学》杂志小说擂台赛集中关注死亡问题,似乎可以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向现实和成长迈进,说明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越来越关注生命、关注现实,在反映生活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方面向纵深发展。其独特视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待死亡的态度上,能够坦诚客观,不再遮遮掩掩,把一个真实的人生现象展示给孩子们。如黑鹤的动物小说《饲狼》中主人公其其格老人的死,其其格是一位住在草原上远离人群的小木屋中的老妇人,一天夜里有位司机把两只小狼遗留在老人那里,老人爱惜这两只小生灵,精心地饲养它们,取名为牙和石,当老人发现牙和石是两只小狼时,他们已经结下了浓厚的感情,老人孤独的心灵由牙和石得到了蔚1当牙和石长大之后,老人自己的生命也慢慢地走向了终结,一天黄昏老人像往常一样在屋前的台阶上,“当太阳完全被地平线隐没时,其其格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慢慢地站起来,回屋子里生火做饭。牙轻轻地叼住其其格的衣袖,老人慢慢地倒在台阶上。”死是自然的缓慢的过程,牧人的生命来源于草原,如草原上其他有生命的物种一样,也是自然的一景,小说写得恬淡静美,其其格爱的伟大如雕塑般凝固在她抚养长大的两只小狼——牙和石的记忆中,也凝固在读者的记忆中。不仅生命的自然死亡,儿童文学能够坦诚面对,而意的外残酷死亡,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能以审美的眼光,引领儿童理智地认识,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加藤多一的中篇小说《白围裙和白山羊》描写了小学生小透和他心爱的白山羊之间的生死离别的故事,弗洛伊德在探求儿童的精神成长中发现,儿童与母体分别之后,有一阶段移情给他最喜爱的物品,出现“恋物情结”,这物包括儿童最喜爱的物品、有生命的宠物和友谊挚深的朋友等。随着物品的丧失,儿童的心灵也经受一次次痛苦的洗礼,逐渐变得坚强和成熟起来。小学生小透有一只精心喂养的小山羊淘卡,在妈妈死后,淘卡成了与小透密不可分的伙伴,小透去城里不得不与淘卡分开,他不忍让淘卡到小松家送死,就偷偷地把它放到水草肥美的森林中,过了一段时间等他再去乡下寻找淘卡时,淘卡已经死去。小伙伴们都回避淘卡已遭不幸的现实,这时小松伯伯大声骂道:“混帐东西,不许自欺欺人!”“小透!好好听着!你的山羊已经死了。”“我估计,还没到冬天就死掉了。”小透听了这个消息,忍受着心中的伤痛,但淘卡的死是小透的“善良”造成的,小透必须正视现实、忍受伤痛、战胜伤痛,他才能长大。第二,在探索死亡的原因时,儿童文学作家不再单纯地归结为社会自然等外部原因,或单纯的自身内部原因,而是努力寻求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纠结点。韩清辰的《水自无言》是一篇“摄人心”的艺术作品。主人公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都与常新港的《独船》相似,《水自无言》的主人公哑巴与《独船》中的石牙都是农村贫困的少年,哑巴没有父亲,石牙死了母亲;哑巴想上学,渴望正常孩子的生活,石牙想与王猛等同学一起玩球获得友谊。结果,石牙和哑巴双双死去,并以死唤起了人们的警醒。但这两篇小说在结尾的处理上有本质的区别:石牙是为了救人而亡,面对洪水的一刹那,同学们的“石牙来了,石牙划着船来了”的呼喊,打破了石牙与同学们的隔阂,使他从孤独中解放出来;而《水自无言》中的哑巴被人们怀疑偷了校长家名贵的手表,被警察抓走,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写在纸上“不是我”的这句话,这句话表明了哑巴从***到精神的双重毁灭,他对人生绝望了,临死前处在被误解的孤独与绝望之中。这种悲剧的震撼力是巨大的,结尾老瓦匠恶狠狠地骂秋桃说:“你这个孩子太没志气,还不如人家哑巴。”既是世人送给不能为自己辩解的冤死的哑巴的墓志铭,也表现了作家对活着的所谓正常人的辛辣讽刺,这些正常人既包括***世界的校长、警察、瓦匠们,也包括儿童世界的秋桃、惠惠和山竹们。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深度探求和对人性的拷问,比起《独船》中张木头以儿子的死惊醒起来的光明的尾巴要意味深长。哑巴和石牙都是少年,都面临着美国精神分析学家H·埃里克森所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积极地令人2‘泰明死了。今天,我们去参加他的葬礼。泰明是大家的好朋友,真是可惜,老师们也都难过极了??’”“巴学园的空气中第一次充满了悲伤,”“小豆豆想起了泰明的影像,还想起了两个人一起玩耍的日子,但是,小豆豆知道,泰明再也不会到学校来了。”“死就是这样的。”一向活泼淘气的小豆豆在参加泰明同学的葬礼时,只是“静静地低着头”,“把悼念泰明的小白花轻轻地放进泰明睡着的棺材里面,”作品直接描写了死者的形象,“泰明睡在棺材里,被花朵围绕着,闭着眼睛。但是,泰明虽然死去了,却像平时一样,看上去那么温,那么和机灵。小豆豆跪下来,把小白花放在泰明的手边。然后,轻轻地抚摸了一下泰明的手,这是小豆豆曾经摸过多少次的手,是令小豆豆留恋不已的手。”泰明同学平静安祥,“抚摸”写出了小豆豆对泰明的爱和留恋,更表现了她的天真善良,直到葬礼结束走出教堂,小豆豆“脸颊上沾满了泪水。”作品充满了对死者的深深怀念之情,这种情感不断激发出人灵魂深处的情感的波率,仿佛是灵动的小溪,清澈透明,温柔可亲,令人动容。中国儿童文学对死亡的关注意识越来越清晰明了,作家在表现技巧上,是纯儿童文学式的,作品直面人生的悲悯情怀和美学追求上,也是纯中国式的。与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相比,中国儿童文学死亡叙述的符号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审美意义,对生命意义生命存在状态缺少宗教般形而上的思索和诉求,往往停留在现实和精神世界的交叉点上,进一步说,只是拘泥于人物的偶然命运和个人性格,没有西方文学的悲剧意识和对人存在和异化的精神求索,更没有西方现代作品中为当下的人寻找一个精神的出口。信任人性,寄希望于未来,激发所有儿童对人性的信任,对生命的热爱,是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在安徒生诗情充沛的童话里,浸透着梦想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坚强信仰。这一信仰使安徒生的灵魂和孩子们的灵魂直接融合在一起。安徒生就是这样倾听着潜藏于儿童们心底的愿望,协助他们去完成使命。安徒生和儿童们在一起,并依靠儿童们的力量,防止着人类的灭亡,牢牢地守护着导引人类的那一理想之光。”⑤中国的安徒生们也应弯下腰来系紧鞋带如夸父逐日般追寻那一理想之光!注释:①转引自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②利里安·史密斯:《欢欣岁月》,富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74页。③波罗耶波利斯基:《白比姆黑耳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序2页。④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⑤波尔·阿扎尔:《书·儿童·***》,日文版,纪伊国书店,1986年版,第155页。(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