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4
文档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pdf

格式:pdf   大小:9,390KB   页数:1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14 文件大小:9.1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上篇总论第一讲导论(3学时)学****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经济”的最初含义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二)经济学的出现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西欧各主要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周期性重演,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因而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是各种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种种罪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但是,他们最终未能找到以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正确途径和社会力量。创立真正科学的革命理论的历史使命,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完成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根本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证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许多新的经济范畴,第一次真正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讲解要点:为什么要发展及发展的状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首先,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不是让人们背诵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看,列宁首先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著名论断,从而把资本主义明确划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建立了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同时,列宁还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深刻分析,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个国家或数个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大多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轨道,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做出了新的贡献。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讲解要点:物质资料生产的定义、意义(为什么是出发点)、三要素(定义、分类、特点、地位)、生产资料的定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首先,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有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次,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了,人们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发展。可见,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劳动与动物寻求生存资料的本能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只是适应自然界,依赖自然界,从自然界寻求现存的可供生存的东西,而人类劳动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活动;动物不会制造工具,人的劳动则是从制造和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开始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劳动的生产物,这类劳动对象通常叫做原料。劳动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其次还包括生产过程中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以外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其中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类生产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任何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主观要素,起着能动的主导作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还会逐渐加入一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济信息、经营管理等等,它们在生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上述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讲解要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定义、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狭义和广义的界定)、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定义和作用)。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体现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含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力中起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生产力则还要包括运筹性因素和渗透性因素等非实体性因素。运筹性因素包括科学管理、结构设计和布局决策等,渗透性因素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越重要。(1)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会渗透到人的劳动能力之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2)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生产资料之中,产生新的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优化劳动对象的质地,形成先进的工艺过程;(3)科学技术也会渗透到生产力的运筹性因素之中,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最先提出)?首先,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科学技术成了生产的前导,具有急增性和扩展性。今天,虽然生产仍然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但无数事实表明,科学已成为生产的前导。再次,科学技术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的关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首先,直接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生产的内容和数量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内容和数量,另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其次,分配、交换、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即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三、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讲解要点:如何正确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及两者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概括地说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或者说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就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矛盾的合理解决,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经常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打破与自身基本不相适应的旧生产关系的桎梏时,生产关系或迟或早要发生变革,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否则就不能了解生产关系变化所需要的社会政治条件,就不能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讲解要点: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经济规律的定义、类型、特点、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按其发生作用历史时期的长短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第二、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第三、在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其运动趋势和要求,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达到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也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首先,自然规律大都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则不是长久不变的。其次,自然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同人的社会活动无关,而经济规律是不可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这也是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不同之点。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总的来说是唯物辩证法,具体地说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此外,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运用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某些方法。讲解要点:政治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各种方法的内含。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方法,也称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以唯物主义为基础是从事实出发,强调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根据客观实际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形式到内容,以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政治经济学,就是要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所包含的矛盾,揭示矛盾双方所处的状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就是要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局部的量变积累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质变,并对经济过程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就是要揭示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上,而是要不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二、从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要求必须以实践为前提,以大量占有材料为基础,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撇开其假象和与考察目的无关的内容,撇开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把经济现象的本质完整地抽象出来。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就是要运用通过研究得出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但是,这种叙述不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作简单的描述,而是对它进行深刻的和科学的说明。所以,叙述方法同研究方法正好相反,它是从本质到现象、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简单到复杂的演绎过程。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政治经济学中的逻辑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户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政治经济学历史方法,则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探求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具体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运用历史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排除历史发展进程的偶然现象和因素以及各种曲折过程,从复杂的、曲折的历史资料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逻辑的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反映。:..四、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数学是研究事物数量关系变化的科学。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不仅要研究经济现象质的变化,而且要研究经济现象量的变化。因此,要运用数学方法对某些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系统分析方法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可供运用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是指用系统观点去研究社会经济活动,把研究对象放在由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的形式之中,从整体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中,对之进行考察和辩证分析,以达到最优处理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还可以借鉴和运用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例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以及总量与个量分析方法、静态与动态分析方法等。???????:..第2讲商品和货币理论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商品经济的产生讲解要点:商品经济的定义、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社会分工的定义及社会分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具有不同于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2)自然经济封闭保守,商品经济开放进取。市场不断扩大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扩大既有量的扩张性又有质的多样性。市场量的扩张性表现为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质的多样性表现为市场种类的不断衍生。商品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进取性和进步性。(3)自然经济使生产力停滞不前,商品经济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社会分工使劳动和劳动工具专门化,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技能不断提高,加快劳动经验的积累。(2)社会分工和劳动专门化又为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对价值的追求不同于对使用价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竞争又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因而商品经济具有自然经济所没有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必然促使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经济形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直至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前,产品交换都只是一种极为偶然的现象,只是氏族公社之间,偶然把本氏族所生产的极少量多余产品同别的氏族生产的多余产品相交换。这种交换还只是商品交换的萌芽形式,还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之间的分工。这时,交换成为比较经常的现象,但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商品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金属工具的出现,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同时,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代替,原始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转变为个体家庭私有制。在此基础上,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又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随着奴隶社会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要求就越广泛。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还需要第二个条件,这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不同所有者,是各自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在相互交换产品时,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这个决定性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二、商品经济的发展讲解要点:商品经济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商品经济的类型(各类型的特征和联系)。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至今已有五至七千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最普遍、最一般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它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同某种社会经济制度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而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经济又总是存在于某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与之相结合而运行,打上该社会经济制度的烙印而各具特点。迄今为止,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种类型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商品经济形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从三种商品经济形式的联系来看,它们都是商品经济,具有商品经济共同的特征、共同的规律和共同的运行机制。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它们之间既有某种“承先启后”的历史联系,又常常是同时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简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前提。从三种商品经济形式的区别来看,三种商品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生产者是劳动者,资本家是剥削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无论同简单商品经济相比较,还是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较,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第二节商品及其属性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讲解要点:商品的定义,使用价值(定义、多样性、和价值的关系、体现什么关系、属于何种范畴),交换价值(定义、与使用价值及价值的关系),价值(定义、本质、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体现什么关系、属于何种范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商品对人的有用性。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物。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从质的方面看,不同的物由于其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即使是同一种有用物也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而在不同方面有用,具有多种多样的使用价值。从量的方面看,为了衡量有用物的量,需要一定的社会尺度。有用物的性质不同,计量尺度也不相同;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计量同种有用物的社会尺度也可能有所不同。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物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属性,不会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从商品使用价值中,分辨不出它是哪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的自然属性,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使用价值本身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我们对商品的分析不能不涉及到使用价值。(二)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1不同商品之所以可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在量上才可以比较。这个“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商品交换必然是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差别也消失了,各种劳动全都化为相同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可见,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