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文档名称:

2024年质量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58KB   页数:7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4年质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awa 2024/5/16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4年质量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4年质量教学设计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质量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质量教学设计质量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思考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初步掌握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进一步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及其计算 三、学生实验准备 1、教师为学生配发:两个一次性胶杯,两只小木棍(烧烤用的),一个10ml的量筒,一只滴管,5支试管(已贴好1、2、3等数字),玻璃棒,三包已称好的cuso4粉末,两个200ml的烧杯,火柴,酒精灯,试管夹。 2、学生自备:适量白糖,一支纯净水,一个纸槽,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两杯白糖水。 问:“这是两杯白糖水,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那杯白糖水溶解的白糖多?” 学生:喝一口,哪杯甜,它溶解的白糖就多。 [学生实验]每组用自带的白糖、纯净水配制一杯白糖水,倒成两杯,一杯留着,另一杯与其他小组交换,分别尝一尝,感觉哪杯甜。并且让学生表达他的感觉。 [教师提问]你觉得自己的糖水甜,还是别人的甜?为什么会这样? 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同学的充分讨论,大家对糖水的浓度与溶剂溶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展示]2只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 问:这是两杯硫酸铜溶液,它们是不能喝的,因为喝下去对人体有害。那么,有什么方法判断哪只硫酸铜溶液浓呢? 学生猜测:颜色深的那只比较浓。 问:颜色深的就一定浓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 [学生实验]、1g、,再分别倒入10ml水,振荡溶解后,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先让学生叙述一次实验的内容,并叙述实验的注意事项,以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 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填写表格(见附1)的前3行(除质量分数) [教师提问]大家认为哪支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最浓? [学生],颜色最深,因为溶剂相等而溶质最多。 [教师]刚才的实验可以证明,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越多溶液的浓度越大。分别从学生配的溶液中取出两只颜色最浅的硫酸铜溶液,往一支试管中加入十滴水,另一只作对比,让大家观察颜色是否有变化。(学生觉得无变化) [学生实验] 把其中一支已配好的cuso4溶液的一半倒入另一支空试管,观察两支试管的颜色是否相同。然后用滴管在其中一支中滴入一滴水,观察2支颜色是否有不同,再滴几滴,再观察颜色是否有所区别。 [学生]仅凭颜色来判断浓度是不能分辨较小的区别的。 [学生实验]3位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三支试管中加入1g、2g、3g的硫酸铜粉末,然后注入20ml水,振荡溶解,让全班同学观察颜色,再让他们在其他同学中找出颜色相近的溶液,分别展示给同学们。 [教师]刚才的实验可以证明在溶剂相同的情况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溶液的浓度? [学生]溶质的质量。 [教师]取其中一支硫酸铜溶液一分为二导入另外一支空试管中,往其中一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颜色明显变浅。 [教师]除了溶质的质量会影响浓度,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浓度? [学生]溶剂的质量 [教师实验]拿出两支颜色最浅的硫酸铜溶液(,另一支是1g的cuso4溶于20ml水)。 [教师]两支试管中溶液的浓度是否一样呢? [学生1]一样(一部分学生); [学生2]不一样(另一部分学生)。 [教师提问]学生1,你为什么认为它们的浓度一样呢? [学生1]因为它们的颜色一样。 [教师提问]学生2,你为什么认为它们的浓度不一样呢? [学生2]因为肉眼很难看清楚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区别。 [教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准确的判断溶液的浓度呢?举一个例子:同学们在跑步时,如果同时起跑,跑在最前面的同学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但是,如果是分两批跑,第一批的第一名就一定比第二批跑第二名的同学快吗? [学生]不一定。 [教师]为什么?应该用什么来判断他们的快慢呢? [学生]时间。 [教师]对,用时短的同学速度快,时间就是衡量速度的一个数据,我们利用数据来衡量事物是比较科学的。现在我们也要找个数据来衡量溶液的浓度。。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分钟,并写出结果。 [学生3]我是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算出两支溶液的比值都是1:20,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 [教师板书]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教师]你和你周围的同学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3]或者用溶剂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两只溶液比值都是19:20,还没想到其他方法。 [教师板书] 2: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教师]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方法?请起来讲一下,错了也不要紧。 [学生4]我是用溶质除以溶剂。 [教师板书]3: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学生5]我用溶剂除以溶质,或溶液的质量除以溶质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算到两溶液的这些比值都一样。 [教师板书] 4: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6: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讲的方法都对吗?(停顿一下)他们讲的全对!这些都是好方法,但是如果不统一使用同一方法,就会出现一种溶液的浓度使用6种方法计算就会有6个结果,这样会产生混乱,所以全世界统一采用了同学们推出的第一个方法来计算溶液的浓度。我们把这个结果叫质量分数。 [投影]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二、计算公式: 三、[学生]自己体会、理解公式,在课本42页划出重点,通过计算填写下面表格前3项:硫酸铜溶液(溶质是,溶剂是)(填名称)质量教学设计2 知识技能:,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一、基础回顾”),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多媒体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 分析近五年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考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本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倾听并思考,。 观看 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回顾思考 积极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小结归纳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明确复****目标,准确把握中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关基础知识条理、系统化,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跨越,更加透彻的认识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明确相关知识考题类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动向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质量教学设计3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监控是学校工作重要的内容。抓好教学质量的监控,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成效,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使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特制订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内涵 所谓教学质量监控,不仅是指通过对教学质量高低的及时测定和准确判断,使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调节和改进教学管理与教学实施活动,更是指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多层面、多视角的检测与调控系统,包括目标监控、过程监控、效果监控、环节监控等。从“监控”本身功能来看,“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监测过程,“控”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其中,“监”是基础,是手段;“控”是反馈,是目的。明确了“监”与“控”两个层面的职能和关系,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监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原则 : 教学质量监控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方向。监控的内容和方式,要具有导向性作用,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措施。 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要重视监控对象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监控对象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将监控作为开展和推动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学监控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严格遵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自我学****能力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