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docx

格式:docx   大小:69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docx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24/5/19 文件大小: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ICSXXXX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XXX-201X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reenurbanareaplanningandconstruction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DB32/TXXX-201XIIDB32/TXXX-201XIDB32/×××-201×10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基本规定、城市设计、环境保护与修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能源高效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信息化管理等相关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省级绿色城区的建设,小城镇和其他类型城区建设可参照本标准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18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1255《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14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61《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5033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CJJ92《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GB50201《防洪标准》GB/T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117《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CJJ9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GB5086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1688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CJJ184《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DB32/TXXX-201XIIDB32/×××-201×10绿色城区greenurbanarea以美丽宜居为导向,在城市设计、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建设、交通组织、能源资源利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发展要求进行统筹策划、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中城市化地区。生态修复ecologicalremediation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reenbuilding对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实施效果、建成使用满意度及人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主客观综合评估的技术工作。集中式二次增压供水centralizedsecondarypressurizedwatersupply以城区为对象,在所需供水压力相近似的片区集中设置城市二次增压供水泵站的方式。海绵体spongefacilities具有渗透、滞蓄、净化、回用、排水等功能的城市绿地、湿地、天然或人工建设的景观水体等。城市信息模型(CIM)cityinformationmodeling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物理城市的数字化建模,并融合了城市治理数据和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基本规定绿色城区应具有明确的规划用地范围,在相应范围内开展建设工作。绿色城区建设包括统筹策划、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三个主要阶段。城区统筹策划阶段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对城区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展调研、分析和评估工作;制定城区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开展城区碳排放计算分析并形成碳排放清单;在上位规划指引下,开展绿色城市设计,同步编制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交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DB32/TXXX-201XIVDB32/×××-201×10建立涵盖空间优化、环境保护、绿色建筑、交通组织、能源资源利用、信息化管理等内容的绿色城区建设指标体系;结合项目特点和规划建设时序,合理确定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径、重点项目和保障机制,形成绿色城区建设实施方案。绿色城区建设实施阶段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城区应对照实施方案开展建设工作,市政公用设施和建筑项目应按绿色发展指标要求制定设计和建设方案;城区所有道路、绿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建筑项目应执行绿色施工相关规范标准。绿色城区应定期开展运营后评估,可结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统计数据,评估城区重点工作的建设进展与运营成效,有条件的城区可开展碳排放核算并形成报告。城市设计一般规定绿色城区应遵循整体推进、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绿色城市设计落实上位规划、统筹建筑布局、塑造特色风貌、营造公共开放空间、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城区应建立多学科协同的城市设计体系,统筹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能源、水资源、固废资源、绿色交通、产业与经济等各项研究,优化城市设计方案,建立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指标阈值,明确本地特色指标,提出实施的近远期建设计划和指标落地的政策保障。城区应构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网络,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城区应对重点地段、重点类型建筑风貌进行控制,一般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参照重点地段开展风貌研究和控制。DB32/TXXX-201XIVDB32/×××-201×10空间优化城区应根据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相应层级的公共中心。城区应根据区位特征、主导功能、开发要求确定适宜的街区尺度和开发强度,并符合下列规定:商业办公功能为主的街区尺度宜在150m以内;住宅功能为主的街区尺度以支路网密度和适宜的整体开发规模为依据,街区尺度宜在250m以内;工业功能为主的街区尺度应依据相关产业门类生产需要确定,无特殊要求时街区边长尺度宜不超过350m;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周边500m或公交走廊影响区域内,可实施高强度和高密度开发,采用小街区密路网布局。城区宜设置混合功能街区,城区地块或建筑宜实施功能混合利用。城区应采用公共交通导向的布局模式,在轨道交通站点及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周边500m内采用混合开发的站点数量占总交通枢纽站点数量的比例应不少于50%。城区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开发可与交通、商业、防灾、公用设施等功能空间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城区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公交场站、能源站、泵站等市政公用设施在满足各自使用要求条件下,宜复合建设。公共开放空间城区应营造均好性、连续性、可达性的公共开放空间,单个公共开放空间的面积不应小于300m2。DB32/TXXX-201XVDB32/×××-201×10城区内的生态用地和公共绿地应设置合理的服务范围和功能设施。社区公园和街头广场宜布置在居住区步行500m能到达的范围内;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宜布置在居住区步行1000m能到达的范围内;加强绿廊构建,实现城市绿地广场的贯通,形成均衡布局、整体串联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在绿地和广场中,宜增加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的文化、体育、游憩等复合功能设施。城区应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和通风廊道,通风廊道的宽度不小于50m。城区宜根据污染源和防护对象的不同,通过开放空间的布局加强对污染物的防护。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城区主导功能和人口结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应按绿色出行和“十五分钟生活圈”要求设置级配服务半径。为城区服务的公共设施宜结合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站点在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地带设置,形成公共设施中心,保证实现居民在步行30分钟、自行车10分钟、机动车5分钟以内可达;居住社区级公共设施宜在步行15分钟或自行车5分钟内到达;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宜在步行5分钟内到达;实现公共交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全覆盖,应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周边300m范围内有公交站点的设置。环境保护与修复一般规定城区应保护原有河湖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城区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做出预估并制定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等环境治理措施。绿地配置DB32/TXXX-201XVIIDB32/×××-201×10城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应低于14m2/人,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不低于90%。作为生态廊道功能的绿地,绿色城区应结合自然生态要素设计、建设,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的规定。绿地配置应尽量采用乔、灌、草复层绿化方式,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例不应低于75%。绿化植物应根据地区气候特点,遵循适地适树、科学引种原则,选用本土植物或本土植物近缘品种,宜使用节水型植物。海绵城市设施优先选择滞留雨水能力强、净化效果好的植物种类。绿色城区应推广使用立体绿化。多层公共建筑屋顶和高层公共建筑裙房屋顶宜设置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植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并控制合理种植密度。绿地养护应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及生物防治技术。水系保护绿色城区应控制建设占用水域,水面率不得减少,保持水体水系的系统完整性和结构合理性。绿色城区应维持河流自然走向和景观格局,保护原有自然形态,避免人工裁弯取直。非行洪河道宜采用生态型护岸,不得新建硬质岸线,已建硬质岸线逐步改造为生态岸线。水体岸线自然化率不应低于80%。绿色城区应保护原有湿地,维持湿地资源不减少,在不影响湿地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评估合理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绿色城区宜参照河湖水系历史连通状况及水文特征,修复和保留历史河湖故道,完善水系连通通道。DB32/TXXX-201XVIIDB32/×××-201×10绿色城区应采用点源、面源、内源综合控制和治理措施,防治水体污染。土壤修复工业企业退出再利用地块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对城区内的污染场地应选择进行生态修复,采用适宜的修复模式和土壤修复技术,防止土壤治理与修复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绿色建筑一般规定城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不应低于50%。城区内新建工业建筑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工业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城区内装配式建筑应按照国家或地方现行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新建居住建筑预制装配率不应低于50%,公共建筑预制装配率不应低于45%。装配式建筑宜采用装配化装修。绿色建筑项目竣工后应按照国家或地方现行标准开展建筑能效测评。绿色建筑项目应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阶段应用BIM技术,宜建立基于BIM的绿色建筑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绿色建筑设计DB32/TXXX-201XVIIIDB32/×××-201×10应依据城区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提出的地块绿色建筑指标及技术要点,开展绿色建筑项目规划设计。城区宜根据城区气候特色和资源现状,结合不同建筑功能,编制绿色建筑建设导则。宜开展健康、智慧、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等技术与现有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集成应用,并按照国家或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绿色施工建筑工程施工前应制定“绿色施工实施方案”,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方案组织实施。新建建筑宜采用装配化建造技术,进行装配化施工,并采用施工管理软件平台优化施工组织管理。绿色运营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应在主要功能空间设计并实施室内环境品质实时监测系统,在主要入口处进行展示。除特殊用户外,公共建筑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夏季应不低于26℃,冬季应不高于20℃。宜开展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核查绿色建筑技术落实情况,测评分析建筑运行能耗和室内环境,鼓励开展建筑碳排放评估。城区内既有建筑改造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进行设计实施。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前应进行节能诊断,改造后满足现行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绿色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