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文档名称: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之基桩动荷.ppt

格式:ppt   大小:5,448KB   页数:6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之基桩动荷.ppt

上传人:相惜 2024/5/20 文件大小:5.3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之基桩动荷.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岩土工程原位测试之基桩动荷 】是由【相惜】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岩土工程原位测试之基桩动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桩的动力测试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动测方法是在能量守恒原理的根底上,利用牛顿碰撞定律,根据打桩时测得的贯入度来推算桩的极限承载力。 近代的动测技术以应力波理论为根底。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桩的动力测试技术,近年来开展很快。 现有的各种动力测试方法依据其激发能量对于桩身的影响而划分为高应变和低应变两大类,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属于高应变的代表性方法有CAPWAPC法〔实测曲线拟合法〕和CASE法;属于低应变的代表性方法有反射波法、机械阻抗法、声波透射法和动力参数法等,其中声波透射法并不需要对桩身进行激振,但****惯上仍将其归于低应变动力测试法。 本章仅讲述低应变动力测试法中的反射波法和高应变动力测试法中的CASE法。 反射波法〔也称为应力波反射法〕的现场测试如图7-1所示。对完整的测试分析过程可以描述如下:用手锤〔或力棒〕在桩头施加一瞬态冲击力F(t),激发的应力波沿桩身传播,同时利用设置在桩顶的加速度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接收初始信号和由桩阻抗变化的截面或桩底产生的反射信号,经信号处理仪器滤波、放大后传至计算机得到时程曲线〔称为波形〕,最后分析者利用分析软件对所记录的带有桩身质量信息的波形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和施工记录作出对桩的完整性的判断。5编辑课件图7-1反射波法的现场测试示意6编辑课件反射波法使用的设备包括激振设备〔手锤或力棒〕、信号采集设备〔加速度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和信号采集分析仪。 激振设备的作用是产生振动信号。一般地,手锤产生的信号频率较高,可用于检测短、小桩或桩身的浅部缺陷;力棒的重量和棒头可调,增加力棒的重量和使用软质棒头〔如尼龙、橡胶〕可产生低频信号,可用于检测长、大桩和测试桩底信号。激振的部位宜位于桩的中心,但对于大桩也可变换位置以确定缺陷的平面位置。激振的地点应打磨平整,以消除桩顶杂波的影响。另外,力棒激振时应保持棒身竖直,手锤激振时锤底面要平,以保持力的作用线竖直。7编辑课件采集信号的传感器一般用黄油或凡士林粘贴在桩顶距桩中心2/3半径处〔注意避开钢筋笼的影响〕的平整处,注意粘贴处要平整,否那么要用砂轮磨平。粘贴剂不可太厚,但要保证传感器粘贴牢靠且不要直接与桩顶接触。需要时可变换传感器的位置或同时安装两只传感器。 信号采集分析仪用于测试过程的控制、反射信号的过滤、放大、分析和输出。测试过程中应注意连线应牢固可靠,线路全部连接好后才能开机。 设桩身某段为一分析单元,其桩身介质密度、弹模、弹性波波速、截面面积分别用?、E、C、A表示,那么令Z=?CA=EA/C 〔7-1〕 称Z为广义波阻抗。波阻抗的物理含义为:F=ZV 式中,F为波阵面所受的力,V为波阵面的质点振动速度。 当桩身的几何尺寸或材料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时,那么相应的?、E、C、A发生变化,其变化发生处称为波阻抗界面。界面上下的波阻抗比值为〔7-2〕 称n为波阻抗比。 设一维平面应力波沿桩身传播,当到达某一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阻抗界面〔图7-2〕时。根据应力波理论,由连续性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有VI+VR=VT 〔7-3〕A1〔σI+σR〕=A2σT 〔7-4〕式中,V、σ分别表示质点振动的速度和产生的应力,下标I、R、T分别表示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 由波阻抗的物理含义可写出:σI=-ZVI/A=-?1C1VI 速度向下为正,此时产生压应力,故式中有一负号。 类似有:σR=?1C1VRσT=-?2C2VT10编辑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