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总结.pdf

格式:pdf   大小:71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总结.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0 文件大小:7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总结.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总结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总结学****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课程,了解和掌握了很多关于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具体细节的知识,在此总结一下最近学****的情况和心得。通过整体学****掌握了微电子工艺的初步理论知识和制作细节,所谓微电子工艺,就是指用半导体材料制作微电子产品的方法、原理、技术。不同产品的制作工艺不同,但可将制作工艺分解为多个基本相同的小单元,再将不同的小单元按需要顺序排列组合来实现。具体以一个最常用的芯片设计为例,首先将大自然中仅次于氧含量的硅做成硅棒,然后切片,再经过20到30步工艺步骤做成硅片然后再对做好的芯片进行测试,再经过封装成成品,完了再经过成品测试找出不符合标准的芯片,再包装到上市出售。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戈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即“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该论断到目前为之还在适用,但到以后会不会出现如此的情况就很难下定论,因为随着工艺的成熟,技术的进步,加工水平的提升,该速度会不会面临艰难的挑战也是一个谜。在本次学****过程中,首先了解了硅作为集成电路的基础性材料,主要是由于它有一下几个特点:原料充分;硅晶体表面易于生长稳定的氧化层,这对于保护硅表面器件或电路的结构、性质很重要;重量轻,;热学特性好,线热膨胀系数小,-6/℃,热导率高,·℃;单晶圆片的缺陷少,直径大,工艺性能好;机械性能良好。掺杂方法。NTD法是一种内掺杂方法,所用原始硅单晶是不掺杂的本征单晶,将它放在原子反应堆中进行中子辐照,使硅中的天然同位素30Si俘获中子后产生不稳定的31Si,经过半衰期()的β衰变生产不稳定的31P,从而实现对硅单晶的磷(n型)掺杂。在微电子工艺中,外延(epita_y)是指在单晶衬底上,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按衬底晶向排列(生长)单晶膜的工艺过程。新排列的晶体称为外延层,有外延层的硅片称为(硅)外延片,与先前描述的单晶生长不同在于外延生长温度低于熔点许多,外延是在晶体上生长晶体,生长出的晶体的晶向与衬底晶向相同,掺杂类型、电阻率可不同。n/n+,n/p,GaAs/Si。使用外延工艺主要有一下两个优点:高的集电结击穿电压和低的集电电阻,联利用外延技术的pn结隔离是早期双极型集成电路常采用的电隔离方法。外延工艺常用的硅源:四***化硅SiCl4(XXX),是应用最广泛,也是研究最多的硅源---主要应用于传统外延工艺;三***硅烷SiHCl3(TCS),和SiCl4类似但温度有所降低----常规外延生长;二***硅烷SiH2Cl2(DCS)----更低温度,选择外延;硅烷SiH4,更适应薄外延层和低温生长要求,得到广泛应用;新硅源:二硅烷Si2H6-----低温外延。二氧化硅是微电子工艺中采用最多的介质薄膜。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方法有:热氧化、化学气相淀积、物理法淀积、阳极氧化等。热氧化是最常用的氧化方法,需要消耗硅衬底,是一种本征氧化法。在掺杂的步骤中,包含了热扩散和离子注入两种方法。由于热扩散成本较低容易实现在以前的制作工艺中经常采用,而离子注入方法比热扩散更加精确,实现掺杂的效果比掺杂好,但是离子注入的一个最大劣势是成本高,就单个离子注入机比较昂贵,配合其他的设备整个成本比较高。下面就分别说一下热扩散和离子注入的方法。扩散是微电子工艺中最基本的工艺之一,是在约1000℃的高温、p型或n型杂质气氛中,使杂质向衬底硅片的确定区域内扩散,达到一定浓度,实现半导体定域、定量掺杂的一种工艺方法,也称为热扩散。目的是通过定域、定量扩散掺杂改变半导体导电类型,电阻率,或形成PN结。固相扩散是通过微观粒子一系列随机跳跃来实现的,这些跳跃在整个三方向维进行,主要有三种方式:间隙式扩散、替位式扩散、间隙—替位式扩散。扩散工艺是要将具有电活性的杂质,在一定温度,以一定速率扩散到衬底硅的特定位置,得到所需的掺杂浓度以及掺杂类型。主要有两种方式:恒定表面源扩散和限定表面源扩散。所谓离子注入,就是离化后的原子在强电场的加速作用下,注射进入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基本过程为:将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携带该元素的分子经离化变成带电的离子,在强电场中加速,获得较高的动能。注入材料表层(靶)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离子注入的特点:各种杂质浓度分布与注入浓度可通过精确控制掺杂剂量(1011-1017cm-2)和能量(5-500keV)来达到;同一平面上杂质掺杂分布非常均匀(±1%variationacrossan8’’wafer);非平衡过程,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或深结高浓度;注入元素通过质量分析器选取,纯度高,能量单一;低温过程(因此可用多种材料作掩膜,如金属、光刻胶、介质);避免了高温过程引起的热扩散;易于实现对化合物半导体的掺杂;横向效应比气固相扩散小得多,有利于器件尺寸的缩小;可防止玷污,自由度大;会产生缺陷,甚至非晶化,必须经高温退火加以改进;设备相对复杂、相对昂贵(尤其是超低能量离子注入机);有不安全因素,如高压、有毒气体。离子注入和热扩散的不同之处是,离子注入还需进行退火处理,因为进行了离子注入时可能将排列合理的原子给替换或是排挤的不在其原来的位置了,所以必须进行退火来进行恢复。在某一高温下保持一段时间,使杂质通过扩散进入替位,有电活性;并使晶体损伤区域“外延生长”为晶体,恢复或部分恢复硅的迁移率,少子寿命。退火效果(q/NA,μ,τ),与温度,时间有关。一般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退火效果越好。退火后出现靶的杂质再分布。退火条件:依据损伤情况定,目的是激活杂质,恢复电学特性;注入杂质的质量,剂量、剂量率,能量;靶温。退火方法:高温退火;快速退火:激光、宽带非相关光、电子束退火。化学气相淀积(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是把构成薄膜元素的气态反应剂或液态反应剂的蒸气以合理的流速引入反应室,在衬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在衬底上淀积薄膜的工艺方法。淀积的薄膜是非晶或多晶态,衬底不要求是单晶,只要是具有一定平整度,能经受淀积温度即可。相比化学汽相淀积还有物理汽相淀积法,物理气相淀积(Physicalvapordeposition,PVD)是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实现物质转移,将原子或分子由(靶)源气相转移到衬底表面形成薄膜的过程。完成了以上工作步骤之后还要进行光刻,光刻(photolithography)就是将掩模版(光刻版)上的几何图形转移到覆盖在半导体衬底表面的对光辐照敏感薄膜材料(光刻胶)上去的工艺过程。光刻系统的主要指标包括分辨率、焦深、对比度、特征线宽控制、对准和套刻精度、产率以及价格。一般的光刻工艺要经历底膜处理、涂胶、前烘、曝光、显影、坚膜、刻蚀、去胶、检工验序。光刻技术中一般存在以下的问题: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制造对光刻质量有如下要求:一是刻蚀的图形完整,尺寸准确,边缘整齐陡直;二是图形内没有针孔;三是图形外没有残留的被腐蚀物质。同时要求图形套刻准确,无污染等等。但在光刻过程中,常出现浮胶、毛刺、钻蚀、针孔和小岛等缺陷。广义而言,刻蚀技术包含了所有将材质表面均匀移除或是有选择性地部分去除的技术,可大体分为湿法刻蚀(WetEtching)和干法刻蚀(DryEtching)两种方式。影响刻蚀工艺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设备硬件的配置以及环境的温度、湿度影响,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外部因素只能记录,很难改变,要做好的就是优化工艺参数,实现比较理想的实验结果。内部因素就是在设备稳定的情况下对工艺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集成电路对互连布线有以下要求:①布线材料有低的电阻率和良好的稳定性;②布线应具有强的抗电迁移能力;③布线材料可被精细刻蚀,并具有抗环境侵蚀的能力;④布线材料易于淀积成膜,粘附性要好,台阶覆盖要好,并有良好的可焊性。多层互连,一方面可以使单位芯片面积上可用的互连布线面积成倍增加,允许可有更多的互连线;另一方面使用多层互连系统能降低因互连线过长导致的延迟时间的过长。因此,多层互连技术成为集成电路发展的必然。多层互连系统主要由金属导电层和绝缘介质层组成。因此可从金属导电层和绝缘介质层的材料特性,工艺特性,以及互连延迟时间多等个方面来分析ULSI对多层互连系统的要求。微电子芯片封装在满足器件的电、热、光、机械性能的基础上,主要应实现芯片与外电路的互连,并应对器件和系统的小型化、高可靠性、高性价比也起到关键作用。微电子封装通常有五种作用,即电源分配、信号分配、散热通道、机械支撑和环境保护。器件封装在国际上已成为独立的封装产业,并与器件测试、器件设计和器件制造共同构成微电子产业的四大支柱。对未来测试技术的展望:内外带宽差异;混合电路测试;系统级芯片测试;内嵌存储器与自我校正;芯片性能的提高与测试精度的矛盾;集成度的提高使得同样失效机理影响更严重;外部测试设备的高昂价格与IC成本降低的要求相冲突。综上将学****的整个过程和学****到的知识进行了一下梳理,很好的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关于IC的综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