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药学作业.pdf

格式:pdf   大小:33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药学作业.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0 文件大小:3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药学作业.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药学作业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药学作业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神农本草经》中说:“。”谈谈你对此的认识。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知道在古代医生不仅给病人开处方还卖药给病人,因此古代的医生需要知道的知识更多。所以李杲说过“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之不同、粗细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我觉得本段话是从两方面来告诉行医者要重视药物的疗效。一是从药物的生产方面来说,药材的产地、采集、炮制、储存、真伪等都会影响到药物的临床疗效;二是从药物的使用方面来说,用药者对于药物的真伪新陈与质量的优劣亦应善加鉴别。“阴干曝干”指药物的加工方法,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的药物必须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采造时月生熟”指药物的采集,陶弘景说过:“药物的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孙思邈《千金方》云:“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千金翼方》也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强调了药物适时采收的重要性。“土地所出”指药物的产地,自古以来一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本草衍义》强调“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真伪陈新”指药物的真伪,古书记载有“医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钟乳醋煮令其白,细辛水渍使直,黄芪蜜蒸为甜…...此等既非事实,合药不量剥除,以此治病,固难责效。”总之,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及炮制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知道,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以及药物的炮制和配伍有关。我觉得李时珍所说的“升降在物”是指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和药物质地轻重有关,下面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1中药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王好古云:“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蔑;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植等。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2中药升降浮沉与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本草备要》:“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说明质地轻虚者多升浮,质地重实者多沉降。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积实、牡蜘、代储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搜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唯,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如川芍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我觉得李时珍所说的“升降在人”是指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炮制和配伍有关,下面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中药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中药升降浮沉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变,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制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故李时珍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如陈皮“同补药能补,同泻药能泻,同升药能升,同降药能降。中药的升降浮沉通过配伍也可以发生转化,如升浮药升麻配当归、肉从蓉等咸温润下药同用,虽有升降合用之意究成润下之剂,即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也随之下降,又牛膝引血下行为沉降药,与桃仁、红花及桔梗、柴胡等升达清阳、开胸行气药同用,也随之上升,主治胸中癖血证,这就是中药升降浮沉受配伍的影响所致。此外,药物由于剂量的改变,,味苦,性微寒,大剂量(20g)和解退热,中剂量(129)舒肝解郁,少量(6g)升阳举陷。还有人指出药物的煎法不同对药物的升降浮沉也有影响,如大黄久煎后,泻下攻积作用减弱;钩藤久煎后,平肝息风作用减弱,均为沉降之性降低。综上所述,是我对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的理解。但是我觉得确定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必须以药物的作用为依据,与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虽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但它们并非直接的影响因素,能够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只能从药物本身以外来寻求,如炮制、配伍、煎法等。:..3.“诸参皆补”一说对否,为什么?我认为“诸参皆补”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当我们提到这句话时,大家都会想到人参,觉得人参大补元气,于是觉得这句话是对的。我想说的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其一,这句话以偏慨全,人参只是所有参的一种。其二,人参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大补元气的。根据中医理论,人参为补气的主药,必有气虚者方可用之,故不虚者不宜用,阳亢内热体实者更忌用,否则必导致助阳损阴、欲补反伤的不良后果。近年来许多报道指出,如长期大剂量及其它不适当的滥用,可导致高血压、神经过敏、失眠、皮疹、鼻妞及浮肿等人参滥用综合症的症状。中药中有很多含有“参”字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等等。但中药命名方式有很多种,并不因为其具有补益作用,就以“参”字命名。有些药物的命名可能仅因为其形状和人参之类相似,便冠以“参”字。如苦参、拳参、华山参等。大多补益之品,以味甘为正,惟温为补。而苦参味同黄连,寒类大黄,阴似芒硝,极苦极寒,不具补益功用。苦参功能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血、黄疸、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疥癣,又可用于湿热小便不利。属于清热解毒药的拳参,可用治疮痈肿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症,又可治疗热泻热痢、血热出血。:..华山参的主要功能是温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虚寒咳喘等症。显然,这些“参”不都能作为补药来用,所以“诸参皆补”这句话过于武断。应有鉴别的去看待“参”类药物,不能盲目去相信,用药时更应该多加注意。但是,我们也知道古人有句话“诸参辛芍叛藜芦”。随着时代的迁移,“诸参”所包含内容变得异常混乱,众说不一。诸参究竟应包括哪些?《本草纲目》中记载为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五种。由此上溯,宋代《证类本草》于藜芦项下注明反细辛、芍药、五参。再查梁代《本草经集注》所反诸参也是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五种。可以认为,五参反藜芦的形成年代可追溯到六世纪以前。因此,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由于认识差异,“诸参皆补”这句话,可能是正确的。今人引用古语,认为什么都正确,不考虑其社会环境的变更,认为在现代“诸参皆补”也是正确的,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所以,我认为“诸参皆补”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