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pdf

格式:pdf   大小:57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0 文件大小:5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要求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5)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其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因素的增长,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为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基础。(二):封国—郡县。:血缘—地域。:分权—集权。:贵族—官僚。:世袭—任命。:血缘—才能。:终身—任期。:封邑—俸禄。:没有—实现。:造成割据—巩固统一。◆二、明清民国时期——(鸦片战争前)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机遇。(一)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动因、(1)商品经济的繁荣。(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3)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3)文化上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西学东渐的开端。、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繁荣的景象,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已成定局。【思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的思想人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综上,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民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转型的表现:,一方面,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民人不断抗争探索: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民族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社会迈进。,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成为主流思想,洋务派教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带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衣食住行与社会礼仪的近代化。◆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变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1949年召开新政协会议、颁布《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三大政治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体现了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人两大原则。: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这一时期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周边国际环境的稳定,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社会转型的表现:,决定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思考】。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11.(2017·浙江高考,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强烈反对专制制度,反对天下属于皇帝一人的思想,反对专制王朝“孤秦”“陋宋”,说明明清之际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选A项。儒学地位没有旁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形成新儒学体系,其他三项错误。2.(2017·课标全国卷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A),这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从而有利于增加洋务企业的信心,A项正确。减税并不是加强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为开平煤矿而非所有中国煤矿业减税,不足以产生C、D两项中那么大的作用和影响,故C、D两项错误。3.(2017·课标全国卷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B).“协造”,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这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故B项正确。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材料中用船方是政府,并未体现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4.(2017·课标全国卷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C)“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据此判断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故B项错误;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5.(2017·课标全国卷Ⅱ,31)1977年,,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C),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当时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布置:《步步高考前三个月》训练5课后_反思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