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文档名称:

2024年《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50KB   页数:5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4年《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docx

上传人:mama 2024/5/24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4年《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4年《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篇1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⑴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⑸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篇2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⑷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⑶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形象说理的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教师应提示学生不仅要反复诵读,而且要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方法:一是“疏通文意的读法”,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在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读法是诵读的三种境界,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讨论点拨法。本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有较浓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组讨论解决,也可请教别的小组成员或向老师提问。 3、复述法。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样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品读法。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5、延伸拓展法。可以把本文与荀子的《劝学》进行比较,体会比喻说理和借事说理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者的求学态度。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学生回答:孙康映雪、车胤囊虫、王冕苦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教师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 ⑴辨明字音: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jūn)媵(yìnɡ)烨(yè)缊袍敝衣(yùn)屣(xǐ) ⑵辨析多音字: 冠:(guān)加冠臭:(xiù)容臭舍:(shě)舍弃 (guàn)冠军(chuò)臭味(shè)学舍 数:(shù)数尺 (shǔ)数落 (shuò)数请之 ⑶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