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观刈麦
白居易
A、作者简介
B、题目解说
C、诵读欣赏
D、整体感知
学习导航
F、探究赏析
E、精读课文
G、拓展迁移
H、综合实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
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朗读
思考
?
?
思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幼小的孩子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烧,烤
lông
hè
dān
zhì
xié
xiǎng
zhuó
精读课文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拿”。
bǐng
bì
精读课文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做官的俸禄
年底
从事,做
zēng
yàn
精读课文
竟然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描写悲惨场景
议论
交代时间地点
全家出动
忙碌艰辛
农人心理活动
贫妇抱子
拾麦穗
赋税沉重
不劳而获
(触景生情
全诗精华)
割麦者农民的艰辛
拾麦者赋税的繁重
官员生活舒适
鲜
明
对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