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法史复
(按大纲顺序)
[ 符号说明]:1、★★★为大纲所列内容,应重点复习;
2、@ 预测考点应作为自测重点
中国法制史
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法制指导思想的梳理
1)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2)春秋:法家的思想
3)秦朝:初期的黄老思想,法家制度
4)汉朝:汉代中期以后“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法律儒家化过程是重点
5)三国、两晋: 儒家化的过程,是重点
6)唐朝:达到礼法结合,儒家化过程完全终结
★★★一、西周法制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德主刑辅★★★
★以德配天
(1) “德”的要求主要是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具体:统治者要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2)“天”的涵义:
A、夏商以来的一直奉的“上天”;
B、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有“德”者,才是顺乎于天;而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必然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
“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提出的具体法律主张。
: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
★德主刑辅
具体要求:“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注意:“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考点)
C.“德教”的具体内容:“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影响:——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堂测试]:“以德配天”的“德”,要求包括那些方面?
敬天 B. 敬宗 C. 保皇 D. 保民答案:A. B. D
[随堂测试]:下列关于西周刑罚适用原则的叙述:①一人犯罪,罪及亲属;②重刑主义;③疑案从轻,疑案从敖;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已有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错误的是(任意选): A.② B.①② C.④ D.③⑤
答案:A..B. C
[随堂测试]:周时将一惯犯罪称为( )。
: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惯犯。根据《尚书·康诰》记载,西周时期就对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有了明确区分:膏是指过失;非、眚是指故意;惟终是指惯犯;非终是指偶犯
[随堂测试]:西周法官在审判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叫做( )。
A.“五刑” B.“五听” C.“五行” D.“九刑”
答案:B
[解析]:西用的诉讼审判制度。通过对长期以来司法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西周时期形成了审理案件的“五听”制度,所谓“五听”即是辞听、气听、耳听、目听色听。
辞听
言语错乱者理屈
气听
喘息不定者无理
耳听
听不清法官问话者理亏
目听
双目失神者无理
色听
面红耳赤者理屈
[随堂测试]:汉代学者认为西周已经对民、刑诉讼作了一定区分。根据这种见解,西周时,民事诉讼称为( )。
B. 傅别 C. 狱 D. 讼
答案:D
★★★二、先秦法制主要内容:
出礼入刑★★★
礼就是当时的法。处出礼入刑具体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
(1). “亲亲”原则。即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
(2). “尊尊”原则。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
一切臣民都有应以君主为中心。
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主要五个方面:
①
吉礼
祭祀
凶礼
丧葬
军礼
行军作战
宾礼
迎宾
佳礼
冠婚
注意: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
(3). 出礼入刑:
(A) “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B)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
(4)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礼而入刑。
意思是礼的特权不能为庶人所享有;对贵族适用刑罚要适用特权(并非不罚)
(5)两者的关:——《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明德慎罚将“亲亲”“尊尊”原则制度化、法律化、成为西周法制基本特点(注意:考点)
[随堂测试]:下面哪些属于礼的抽象精神原则?
“亲亲” B. “尊尊” C. 出礼入刑 D.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答案:
[随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