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天津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

格式:doc   大小:136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天津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2 2018/1/22 文件大小:1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天津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津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2
(一)发展基础 2
(二)存在问题 4
(三)面临形势 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三、重点产业 11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2
(二)航空航天产业 17
(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21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 25
(五)新能源产业 28
(六)生物医药产业 31
(七)新材料产业 36
(八)节能环保产业 38
(九)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 40
四、主要任务 45
(一)聚合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
(二)明确突破重点,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46
(三)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46
(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7
(五)建设服务平台,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48
(六)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49
(七)引进培养并举,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50
(八)加强京津对接,共建全球创新制造中心 51
五、保障措施 51
(一)深化改革开放 51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2
(三)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53
(四)健全融资服务体系 53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54
(六)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54
天津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滨海新区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是基本实现国家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新常态下结构性制约,扭转粗放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掌握滨海新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基础上,借鉴其它城市的成熟经验,理清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确定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任务,明确产业集聚和布局框架,推进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全面提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本规划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滨海新区工业布局规划(2010-2020年)》,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专项规划而编制。规划范围涵盖天津市滨海新区全域,规划期限从
2016年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产业基础更加坚实,科技实力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持续增强。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和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完善。2015年,,“十二五”%;,,%,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其中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发展较快,比重上升。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城区和863试点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研发投入高速增长,2015年全区R&%,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达到242亿元,保持年均20%的增幅。创新产出不断增加,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全年累计专利申请量
23967 件,累计专利授权10781 件,累计有效专利量36190 件。创新成果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实施飞腾CPU、国内首款28纳米手机芯片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形成杀手锏产品123个。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1683家,小巨人企业达到1133家。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10家,各类孵化器60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3家,以横跨京津冀企业、科研院所为主的联盟成员单位超过400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0余万人。
集聚集群发展格局形成。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形成各功能区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航空航天产业主要集聚在空港经济区、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形成开发区新能源产业集群、临港经济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中新天津生态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