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件1:高速铁路CDMA2000无线网络覆盖规划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1,186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件1:高速铁路CDMA2000无线网络覆盖规划方法.doc

上传人:fangjinyan2017001 2018/1/22 文件大小:1.1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件1:高速铁路CDMA2000无线网络覆盖规划方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附件1:高速铁路CDMA2000无线网络覆盖规划方法
高速铁路线路采用何种CDMA2000覆盖规划策略,将决定CDMA2000网络覆盖高速铁路的最终效果。而高速铁路的无线覆盖与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覆盖有所不同,因其特有的高时速和高穿透损耗等特点,在技术上具有更高的特殊要求,高速铁路的无线网络规划更具复杂性。
和常规的CDMA网络覆盖规划相比,高速铁路覆盖规划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以下重点针对高速铁路的特殊需求给出相关的无线网覆盖规划方法参考,实际确定具体无线网覆盖方案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高铁覆盖区域的覆盖和业务目标、具体无线传播环境、可采用的设备性能、站址选取条件、建设维护成本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灵活确定覆盖方案。
覆盖区域分类
我国地域幅员广阔,地形复杂多样,高速铁路穿越的区域类型多种多样:
图表 1 高速铁路穿越各种区域类型说明
如图表1所示,一条高速铁路可能经过多个密集城区、一般市区、郊县和农村等行政区域,贯穿了多种地形地貌、特殊场景,有平原、山地、丘陵、高架桥、隧道等。
按地貌类型分,可分为如表格1所示:
表格 1 依据地貌区分的覆盖区域类型表
区域类型(按地貌分)
备注
类平原区域
含地势平缓的草原、高原、戈壁和沙丘区域
类山岭区域
含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起伏和丘陵区域
按行政区划分,可分为如表格2所示:
表格 2 依据行政区区分的覆盖区域类型表
区域类型(按行政区划分)
备注
密集市区
区域内建筑物平均高度或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城市内周围建筑物,地形相对平坦,中高层建筑可能较多。
一般市区
城市内具有建筑物平均高度和平均密度的区域;或经济较发达、有较多建筑物的城镇。
郊县
城市边缘地区,建筑物较稀疏,以低层建筑为主;或经济普通、有一定建筑物的小镇。
农村
孤立村庄或管理区,区内建筑较少;或成片的开阔地;或交通干线。
按特殊场景分,可分为如表格3所示:
表格 3依据特殊区域区分的覆盖区域类型表
特殊区域分类
区域1
区域2
区域3
区域4
区域类型(特殊区域和地形分)
隧道
狭长地形
桥梁
车站
特点
包含长、短隧道和隧道群(隧道间距不足1公里)
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内凹地形,如山谷和“U”型地堑,具有一定方向性,不便外部信号覆盖。
包括陆地高架桥和过江、过海桥梁
人流量大,用户密度较高。
根据地貌、行政区划和特殊场景三者特点,给出了这三种划分方式的相互关系,如图表2所示:
图表 2 三种划分方式相互关系图
一般的,类平原区域包含了所有行政区域,而山区、丘陵等类山岭区域绝大多数包含郊县和农村。类平原区域基本上设立了重要的车站和过江的桥梁和部分“U”型地堑;而类山岭区域多数存在过山的隧道、架空的高架铁路桥梁、狭长的山谷和普通的小车站。
覆盖区域覆盖方式
根据不同因素划分的覆盖区域因为各自特点不同,分为通过优化后的大网基站覆盖和新建基站、RRU拉远和直放站覆盖的方式,其覆盖区域采用的具体覆盖方式如表格4所示:
表格 4 不同覆盖区域覆盖方式表
区域类型
特点
覆盖方式
场景A:密集和一般城区
密集城区和一般城区普遍地势平坦,相邻基站间距一般小于1公里。
现网宏基站覆盖;
RRU拉远、补充建设宏基站覆盖;
功分信号、新增天馈覆盖
场景B:郊县和农村的类平原区域
区和农村乡镇较多、人口分布较广,相邻基站间距普遍在1公里以上,基站呈现广覆盖方式,部分区域边缘覆盖较弱,或出现一定的覆盖盲区。
类平原区域含地势平缓的草原、高原、戈壁和沙丘区域
现网宏基站覆盖;
补充建设宏基站,RRU、光纤直放站拉远覆盖;
功分信号、新增天馈覆盖
区域类型
特点
覆盖方式
场景C:郊县和农村的类山岭区域
类山岭区域含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起伏和丘陵区域
RRU拉远、直放站短距离覆盖;
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宏基站、RRU拉远、直放站距离覆盖;
高速铁路沿线采用BBU+同PN码RRU,或者RRU+光纤直放站覆盖
特殊场景1:隧道
隧道内属无线信号覆盖盲区;
隧道按类型分单洞单轨和单洞双轨两类,按长度分短隧道、长隧道和隧道群
RRU、光纤直放站拉远短隧道覆盖;
长隧道和隧道群采用BBU+同PN码RRU,或者RRU+光纤直放站覆盖;
特殊场景2:狭长地形
沿线地形内凹,具有一定方向性,不便外部信号覆盖。
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宏基站、RRU、直放站等多种方式实现良好覆盖;
高速铁路沿线“U”型地堑应采用BBU+同PN码RRU、RRU+直放站覆盖
特殊场景3:桥梁
过江桥梁信号复杂,高架桥梁距离地面较高
RRU、光纤直放站拉远短距离覆盖;
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RRU、光纤直放站拉远距离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