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文档名称:

贵州省黔西县龙场矿区沟头井田煤矿详查地质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477KB   页数:6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贵州省黔西县龙场矿区沟头井田煤矿详查地质报告.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18/1/23 文件大小:1.4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贵州省黔西县龙场矿区沟头井田煤矿详查地质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贵州省黔西县龙场矿区
沟头井田煤矿详查地质报告
(审后修改稿)
贵州麒麟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2005年07月
贵州省黔西县龙场矿区
沟头井田煤矿详查地质报告
(审后修改稿)
报告编制单位:贵州省地矿局一O二地质大队
编制人:陈芳何天元何开寿杨德智
张应文胡成伟彭虎航金学勤
项目经理:王劲松
技术负责:王劲松
审核人:
总工程师:
大队长:
勘查资质等级:甲级
勘查证书编号:5220051110011
提交报告单位:贵州麒麟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提交报告时间:2005年7月20日
正文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勘查目的和任务 1
第二节井田位置、交通 1
一、井田位置和范围 1
二、井田交通条件 2
第三节井田自然地理、气象、社会经济状况 2
第四节老窑开采情况 4
第五节以往工作评述 4
第六节本次工作情况 5
第二章区域地质 7
第一节地层 7
第二节构造 8
第三节矿产 8
第三章井田地质 8
第一节地层 8
一、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9
二、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 9
三、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 9
四、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 10
五、第四系(Q) 10
第二节构造 10
第三节矿产 11
第四章含煤地层 12
第一节地层特征 12
一、岩性特征 12
二、地层层序特征 12
三、地层厚度 13
第二节含煤性 13
第三节可采煤层 13
第四节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13
第五章煤层 13
一、煤层结构及顶底板 13
二、煤层厚度及其变化 14
第二节煤层对比 15
一、煤层对比方法 15
二、煤层对比依据 17
三、对比可靠程度 18
第六章煤质 18
第一节煤的物理性质特征 18
一、M16煤 18
二、M18煤 18
第二节煤的化学性质特征 18
一、主要煤质指标 18
二、元素组成 20
三、煤灰成分及煤灰熔融性 20
四、有害成分 21
五、有益元素 21
第三节煤的种类 21
第四节主要可采煤层煤质评价及用途方向 21
一、煤质评价 21
二、煤的用途方向 22
第五节煤的风化和氧化 22
第七章煤矿开采技术条件 22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2
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 24
一、地形地貌、气象及地表水 24
二、含水层、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4
三、地表水特征 27
四、构造断裂水文地质特征 27
五、生产坑道水文地质 28
六、充水因素分析 28
六、供水水源方向 29
七、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初步划分 29
第三节工程地质 29
一、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 29
二、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 31
三、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31
第四节环境地质 32
一、区域稳定性 32
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32
四、地表水及煤系水的污染评价 32
五、放射性评价 32
六、煤层*** 32
七、煤尘爆炸及煤层的自燃性 34
第五节几点意见 34
第八章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35
第一节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35
一、勘查类型的划分 35
二、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 35
三、工程布置原则 35
四、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 35
五、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36
第二节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36
一、控制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36
二、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36
第三节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36
一、地质填图方法及其精度 36
二、勘探线地质剖面测制方法及其精度 37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37
第五节探矿工程质量评述 37
一、钻探工程及其质量评述 37
二、槽探工程及其质量评述 39
第六节测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39
一、设备 39
三、资料整理 41
四、测井资料解释 41
五、综合质量评述 43
第七节采样、测试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44
一、采样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44
二、测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44
第十章资源量估算 45
第一节资源量估算的范围及工业指标 45
一、资源量估算的范围 45
二、资源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 45
第二节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45
第三节储量计算主要参数的确定 46
一、煤层厚度 46
二、块段平均倾角 47
三、煤层平均体重(视密度) 47
四、块段平面积 47
第四节可采边界的确定 47
一、厚度可采边界 47
二、硫分可采边界 47
第五节资源量划分依据 47
一、(332)资源量的划分依据 47
二、(333)资源量划分依据 47
三、(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