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文档名称:

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220KB   页数:8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kunpengchaoyue 2018/1/23 文件大小:2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2017-2025)
2017年6月
前言
工业园区是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重要载体和优势平台,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对于振兴区域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关重要。
“十二五”时期,赤峰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约,工业园区得到长足发展,园区数量、规模、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为了赤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由于赤峰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比较晚、建设速度比较慢,产业层次比较低,使得发展中出现了园区之间结构趋同、同质竞争、内耗较大等现象。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深度转变。为此,就必须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功能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解决工业园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释放新动能,让工业园区真正挑起赤峰工业经济的脊梁,特编制《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目录
第一章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产业基础 1
(一)主要成就 1
(二)主要问题 3
二、发展环境 5
(一)比较优势 5
(三)威胁与挑战 10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4
三、发展目标 15
第三章产业定位与发展重点 16
一、支柱产业强壮工程 17
(一)冶金产业强筋壮骨 17
(二)能源工业强势推进 21
(三)化工产业做大做强 23
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 25
(一)食品工业提质升级 25
(二)建材产业提档升级 27
(三)纺织服装整合升级 31
三、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32
(一)实现由机械加工业向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33
(二)实现由传统医药产业向生物制药的转变 35
(三)实现由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的转变 38
第四章产业布局与功能定位 40
一、产业布局原则 40
二、构筑三大工业集聚区 41
(一)中部核心工业集聚区 42
(二)北部工业集聚区 42
(三)南部工业集聚区 43
三、打造十个主力园区 43
(一)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4
(二)宁城经济开发区 46
(三)玉龙工业园区 49
(四)林西工业园区 51
(五)巴林左旗工业园区 54
(六)克什克腾旗工业园区 55
(七)喀喇沁旗经济开发区 56
(九)巴林右旗工业园区 58
(十)阿旗工业园区 59
第五章主要任务与发展对策 61
一、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61
(一)以“三集”为核心构建工业园区 61
(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分类指导 62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63
(四)积极开展工业园区升级扩区调位 64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65
(一)准确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 65
(二)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方式 66
(三)发展飞地经济 67
(四)争创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 68
三、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68
(一)优化产业结构 68
(二)扶优扶强,做好“大”字文章 69
(三)扶优扶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70
四、努力创新发展方式 71
(一)全面推进技术创新 71
(二)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72
(三)发展壮大绿色循环经济 73
(四)积极创建智慧园区 74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74
(一)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 74
(二)实施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75
(三)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 75
(四)实施工业人才储备工程 76
第六章制度建设与保障措施 76
一、组织保障 77
(一)成立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领导机构 77
(二)建立工业园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77
二、政策保障 77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78
(二)拓宽融资渠道 78
(三)节约集约用地 79
三、环境保障 80
四、制度保障 80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0
(二)规划刚性约束制度 81
(三)实施重点工程专项推进制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