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反隐身技术.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反隐身技术.doc

上传人:xyb333199 2015/5/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反隐身技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反隐身技术:终结隐身战机不可一世时代
谁戳破了“空中幽灵”的“隐形斗篷”
作者:王为义胥焰辉李政江
2012年08月23日08:25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F-117隐形战机被外军誉为“空中幽灵”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F-117隐身攻击机发威,一举瓦解伊拉克防空体系。8年后的1999年3月27日,在南联盟贝尔格莱德市郊,南联盟市民却站在F-117残骸上高举起嘲讽的标语:“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是隐身的!”
通过电视屏幕,人们亲眼看到了这种不可一世的隐身幽灵首次折戟沉沙,见证了它于2006年黯然退出信息化战争历史舞台。
事实上,从隐身战机诞生那一天起,反隐身技术便一直相伴而生,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空中幽灵:身披“隐形斗篷”
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反映了人们对隐形魔法的幻想,而在现实世界中,已确实可以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让突袭兵器在雷达面前实现隐身。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改变武器装备的光、电、声、磁等特征,使对方雷达、红外探测系统等难以发现和识别。
雷达被誉为战场“千里眼”,曾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战场目标探测装备之一。雷达工作时可向一定空域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目标后会被反射回来,雷达接收到反射信号,就会在显示器上显现出搜寻到的目标。
所以,为了不让对方雷达发现目标,各国通常采取两种对抗措施:一种是尽量让照射到目标上的雷达波反射到其它方向,从而使雷达接收不到目标的反射信号,目标就好像躲藏在了一面镜子下面;另一种是将照射到目标上的雷达波吸收掉,使返回到搜索雷达的信号变得极其微弱,难以检测到该反射信号,从而发现不了目标,仿佛让目标隐身在一个天体黑洞中。
第一种方案可以通过改变兵器的外形来实现,主要理论依据来自目标各部件的电磁散射原理。例如,美国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的表面由多个小平面拼成,其尾翼间的夹角小于90°,呈“V”字形,因此造就了一个像梭镖一样的扁平、尖利的菱形机身,其平滑表面和尖锐边缘大大减小了机身对雷达波的反射。
第二种方案,主要采用非金属材料或者雷达吸波材料,能够吸收掉而不是反射掉来自雷达的能量,使雷达波有来无回、多来少回。此类材料可将雷达波能量转化为其它运动形式的能量,并通过耗散作用转化为热能。据外媒披露,美国间谍飞机SR-71“黑鸟”机体表面涂层中,就使用了一种直径不到一微米的玻璃球,其表面上覆盖着一层金属铁氧体,形成一种磁性外衣。这些球体就像低效的微型无线电天线一样能吸收电磁波,使电磁波在反射前就耗尽能量,被磁性涂层中的电子给吸收了。
可见,通过综合运用以上隐身技术,隐身飞机确实可以像披上“隐形斗篷”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出没于战场上,实现制敌于无形。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身披“隐形斗篷”的隐身飞机也有其软肋,在反隐身雷达的火眼金睛面前,它们照样会原形毕露,难以遁形。
超视距雷达:会拐弯的千里眼
外军专家研究指出,因超视距雷达工作波长较长,隐身飞机采用的波吸收材料对它无效。同时,由于超视距雷达波是经过电离层反射后照射到飞行器上,而飞行器的雷达外形隐身设计,主要是减少正前方(鼻锥)的探测,所以对来自上方的雷达波隐身效果并不佳,因此利用电离层反射进行探测的超视距雷达便成了隐身飞机的克星。
电磁波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即当它的波长与目标的尺寸相当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