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

上传人:baba 2024/7/1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1页1时代与择偶不同时期,由于政治制度、文化政策、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贵族女子的流行择偶标准也在发生不断的变更。时期择偶标准缘由西周恪守“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行为规范,不逾矩,知书达礼。C秦朝精通法家学说,威猛善斗,有卓越军功者优先。以法家治国,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汉中期精通五经之学,有在太学学****经验者优先。D魏晋南北朝A名门望族把持九品中正制,以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按品等凹凸授予官职。唐朝B依据考试成果科举取士,一般士人有机会入仕。宋明知天理,明纲常,精通四书五经,关切社会事务。E清末要通晓中西学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F(1)请填写上表A、B空白处中,该朝代贵族女子可能流行的择偶标准。(2)请在上表C、D、E、F空白处,说明出现其对应择偶标准的缘由。答案及解析:1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化,:(1),,道德高尚,,,通晓时务,擅长诗赋.(2),,制定一整套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1),,道德高尚,,,通晓时务,擅长诗赋.(2),,制定一整套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世界历史,。其他地区的近代转型基本上是在西方入侵和作出文明示范的情形下发生的,但又不是全然“外铄”。中国文化在近古时代已积淀若干近代性因子,以故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学问,评析材料中关于近化中国文化转型的观点。(12分,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做到史论结合。)答案及解析:2略(注: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供应的原题也是答案“略”,这种状况在高考中也是存在的)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值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日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西塞罗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第4页——荀子材料二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蔬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实行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围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说明。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假如赃证已经明确,“理不行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依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相识有什么不同?(4分)(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学问,比较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分。(6分)(3)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立法司法更多地借鉴了罗马法而不是中华法系,依据所学说明缘由。(5分)答案及解析:3(1)法律的起源:荀子认为法律出自圣人,而西塞罗认为法律基于自然。法律的作用:荀子认为法律的作用是让人拥有美德,而西塞罗认为法律的功用是维护正义。(4分)(2)关于法律的地位:中华法系礼法并用,儒家的道德观念高于法律****惯法影响很大;而罗马法基于自然法,更加重视法律条文。关于法律的社会基础:中华法系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而罗马法基于商品生产者社会。关于法律的主体;中华法系侧重刑法,而罗马祛侧重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法。(6分)(3)罗马法是基于商品经济的法律,有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同等和爱护私有财产的观念。这些观念更符合资产阶级的须要,罗马法更符合资产阶级的须要。(5分)第5页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文教化是欧洲教化的传统。19世纪,英国学问界对教化的内容绽开争辩。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当是教化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化不能只培育绅士,而是要满意社会的现实须要,但科学在教化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重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旧应当是教化的核心内容。人文教化不仅追求纯粹学问,还是人类实现美、欢乐、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辩在近现代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辩在近现代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教化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化争辩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及解析:4评分参考:第一等级:观点正确,合理引用史料,进行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晰。(9~12分)其次等级:观点正确,史料引用基本精确,论证角度单一,逻辑较严密,表述清晰。(5~8分)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逻辑与表达欠精确。(1~4分)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领实。(0分)试题分析:本题事实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须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须要结合所学学问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留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化和人文教化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的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还比如中国在1988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24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考点:中外教化·教化内容·科学与教化的关系第7页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高校》中明确提出,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杀身成仁;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化史》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燕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化家杜威提出了好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育良好公民”为目标,以“学问、情感、实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答案及解析:5(1)社会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起先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加。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第7页(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详细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育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提到,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据材料二提到,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燕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学问即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留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依据材料一提到,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杀身成仁;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据材料二提到,构建了“培育良好公民”为目标,以“学问、情感、实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并结合所学学问即可从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德育思想详细方法、德育目标等方面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德育思想6统一问题是探讨历史发展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时期,……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乾隆与各宗教领袖关系亲密,在相互交往中,乾隆被尊称为菩萨,……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成为国家强盛、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第9页——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材料二孙中山(1866—1925)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迫切要求,他指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同等地位”。他认为,中国的统一,断不能希望外国列强,相反,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军阀、列强有关。”——依据《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整理(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漪园宗教建筑多的缘由,列举清康熙年间加强对蒙藏地区管理的措施。(5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概括孙中山关于中国统一的思想主见及其人生最终两年的主要政治实践。(5分)答案及解析:6(1)缘由:清朝统治者利用宗教来团结少数民族,加强统治。(2分)措施: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活佛;多伦会盟;设木兰围场。(任3点得3分)(2)主见:①民族同等与统一;②反对军阀内乱分裂与外国列强侵略。(2分)背景:①实现国共合作(或答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进行国民革命(创建黄埔军校)。③北上谋求和平统一。(3分)(1)第一小问缘由,依据材料一“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乾隆与各宗教领袖关系亲密”,皇帝重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团结少数民族;其次小问措施,依据所学,可列举康熙在蒙藏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如: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活佛等。(2)第一小问主见,依据材料二“五族一家,立于同等地位”,他主见五族共和、一律同等;依据材料二“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军阀、列强有关”,他认为军阀、列强导致中国内乱分裂,应予以反对;其次小问实践,孙中山与1925年逝世,考查他1923年、1924年的革命活动,如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创立黄埔军校、受邀北上商讨国是。第9页7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事实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全部,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渐渐兴起。——何怀宏《世袭社会》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行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需加强法制。必需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留意力的变更而变更。……所以,应当集中力气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样向前看》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更?(2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更,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2分)(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主见以法治取代人治的缘由。(1分)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原则。(2分)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1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新时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分)第10页(4)综上,说明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作用。(2分)答案及解析:7(1)变更: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起先形成。(2分)不同: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2分)(2)缘由: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1分)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2分)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分)(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1分)成就: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随意2点得2分)(4)作用: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2分)(1)第一小问变更,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和“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渐渐兴起”可以得出变更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起先形成;其次小问依据所学分别回答老子、孔子的治国理念即可。(2)第一小问缘由,据材料二“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行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得出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其次小问原则,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得出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第三小问意义,依据所学学问回答就可以了。(3)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需加强法制”得出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其次小问成就,依据所学学问回答就可以了。(4)可以从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