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市民悲剧和女性悲剧的完美结合.pdf

格式:pdf   大小:4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市民悲剧和女性悲剧的完美结合.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7/2 文件大小:4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市民悲剧和女性悲剧的完美结合.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市民悲剧和女性悲剧的完美结合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市民悲剧和女性悲剧的完美结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摘要:18世纪德国戏剧处于法国古典主义的强烈影响下,没有自己的特色。莱辛对此进行了批判,并创立了反封建的市民悲剧的理论。《爱米丽雅·迦洛蒂》是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在题材、创作手法和结构上都进行了创新,是市民悲剧与女性悲剧的完美结合。关键词:莱辛;爱米丽雅·迦洛蒂;市民悲剧;女性悲剧在德国的戏剧发展史上,市民悲剧和女性悲剧的产生都是不容易的。18世纪早期,德国的戏剧甚至整个文学都处在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庸俗摹仿中,如戈特舍德只注重对宫廷贵族的描写,莱辛曾写过一篇名为《猴子和狐狸》的寓言辛辣地讽刺过这点。莱辛反对以高乃依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抽象化和概念化,他认为悲剧应该接近生活,描写大众,表现有个性的人物。他觉得公侯们和英雄们的名字能够给一个剧本以华丽的威严,但他们不能感动人。我们周围最接近人物的不幸自然会深深打动我们的灵魂。如果我们同情国王,那是因为我们并不把他当国王,而是把他当作普通人来同情。”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取叙述方式,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莱辛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理解,认为:“悲剧是一首怜悯的诗,按其性质来说,它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像史诗和喜剧一样;然而按其体裁来说,它是对引起怜悯的行动的模仿,”并以此批判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和实践,并在德国开创了市民悲剧,其目的就是对原有戏剧作根本性的变革,用戏剧这一文学形式作为争取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有力力量。他创立市民悲剧的主旨就是用这种戏剧体裁在反封建、反教会等方面起到教育人民、开启民智的作用。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的最早代表戏剧《爱米丽雅·迦洛蒂》正是莱辛一整套市民戏剧理论的成功实践。一、《爱米丽雅·迦洛蒂》的艺术特色在莱辛以前的西方悲剧中是很少有典型的女性形象的,其中的主人公通常是有力量的强者,如普米罗修斯、俄狄浦斯王。“悲剧几乎总是以牺牲女性成分来强调男性成分的,原因是我们在高悲剧中所强调的那种刚毅性和严峻性。一切伟大悲剧的主要人物都只能是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像麦克白夫人或伊菲革涅亚或美狄亚那样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在气质中,在一种坚毅的品质和严峻的目的,而这两者通常是与典型的女性联系不到一起的。”莱辛的早期作品《萨拉·萨姆逊小姐》仍未摆脱美狄亚主题,而莱辛在《爱米丽雅·迦洛蒂》中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女性形象——爱米丽雅,她美丽、诚实、柔弱而不乏坚毅,摆脱了美狄亚那种男性化的女性形象。因此可以说,《爱米丽雅·迦洛蒂》作为莱辛最出色的悲剧剧本,达到了市民悲剧和女性悲剧完美结合。而且在语言上也破除了悲剧必须以诗体写的规范,用自然、生动、精炼的语言描写了人物的形象。在创作手法上,作者没有直接去描绘爱米丽雅的美丽,而是通过亲王对她的迷恋程度和画师孔蒂的话表现出来的。孔蒂称赞到:这个头,这个面貌,这个额,这双眼睛,这个鼻子,这张嘴,这个下颚,这个脖子,这个胸脯,这个体态,这整个儿形象,从那时起,就成了我对女性美唯一的研究对象。”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省去了通常所需要的华丽的词藻。在结构上,作者突破了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所要求的达到时间、地点和情节的统一,而是强调情节必须统一,因为情节是戏剧的生命,而时间和地点从属于情节。全剧结构紧凑,情节围绕亲王要霸占爱米丽雅展开,无任何枝蔓。二、市民悲剧与女性悲剧的结合该剧故事发生在封建小国瓜斯塔拉,爱米丽雅即将与伯爵阿皮阿尼结婚。己爱上她的亲王在获悉后决心阻止,与心腹玛里内利商量了诡计。在结婚当天上午,爱米丽雅在教堂做弥撒时,亲王趁机表白,被拒绝。不甘心的亲王又想设法调离阿皮阿尼,阿皮阿尼本身不是他的手下,因此也拒绝了他。在爱米丽雅与阿皮阿尼去结婚的路上,玛里内利先派人装着去抢劫,又派人装着去救人,阿皮阿尼在混乱中被枪打死,爱米丽雅被劫持到亲王行宫。后来爱米丽雅的母亲到来,识破了亲王阴谋。她父亲又从遭亲王抛弃的情妇奥尔西娜口中了解到亲王的卑鄙企图。父亲去找女儿,父女想见后,父亲为了保全女儿的贞操,毅然答应女儿的请求,亲手杀死了女儿。在爱米丽雅临死前,父亲说到:“在暴风雨摧残一朵玫瑰花之前,先把它摘下了。”全剧便在血泊中结束。在爱米丽雅和她父亲的身上,莱辛的道德观念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对这些人物来说,肉体的毁灭要比道德的沉沦好得多。爱米丽雅的死乃至贞操的保全,似乎象征了市民阶级在道德上胜利,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缺乏反抗封建统治的力量,但仍具有鲜明的战斗意义,因为它暴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并揭示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的反抗。莱辛十分推崇亚里士多德的主人公悲剧性罪过理论,他写出了爱米丽雅身上存在的弱点,她害怕的不是暴力而是诱惑。她不相信自己的道德能战胜这种诱惑。她说到:“诱惑才是真正的暴力。爸爸,在我的血液里流着每一个女人都有的青春的热血,我的感觉也是每一个女人都有的感觉。我什么也不敢担保,我什么也靠不住。”这充分表明,除了客观的环境制造的悲剧,悲剧人物也可能参与自己悲剧的制造。莱辛认为,若是悲剧纯粹是由客观环境引起的,那么悲剧结局只能引起对环境的憎恨,只能让观众去抱怨主人公命运不佳,这就不会使观众在道德境界上提高。其实能引起对环境的憎恨,即德国当时专制落后的环境,就已经达到召唤人民去反抗的目的了,而莱辛更进一步希望提高观众的道德境界,与他认为戏剧应起教育作用是分不开的。莱辛认为,悲剧应该通过人物的美德和苦难激发恐惧和怜悯的情绪,从而使观众获得诸如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一类的精神。戏剧教育有赖于人物的性格,而悲剧教育有赖于人物的美德和苦难。它深刻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奸刁阴险和极端虚伪。剧本一开始,亲王就抱怨到:状子,尽是状子!请愿书,尽是请愿书!这些叫人发愁的公事,别人不羡慕我们呢!”这说明在专制暴君的统治下,广大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他们向上请愿,得不到批准。但也有例外,亲王批准一个女子的请求,只是因为她与他倾心的女子同名。又如亲王的顾问原想请亲王批一份死刑判决书,亲王竟不看就批准,还说:“很高兴。——拿过来!快一点。”有良心的顾问只好把原来带在身边的判决书藏起来,连声说:“我可没有把它带来!请您原谅,殿下。”统治阶级的滥用权力、草菅人命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剧还从侧面揭露了宫廷腐败、荒淫的生活。亲王原和奥尔西娜有不正当关系,自从他爱上爱米丽雅后就把奥尔西娜抛弃了。在莱辛之前,戏剧中王侯都是以下面的英雄形象出现,而从莱辛开始,王侯成为被讽刺、被谴责的对象。奥尔西娜对爱米丽雅父亲的一番话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您认识我吗?我是奥尔西娜;我就是那个受欺骗、被遗弃的奥尔西娜。当然,也许就是因为您的女儿的缘故我被遗弃。——但是您的女儿负什么责任呢?——不久他也会被遗弃的。——然后他再弄一个!——接着再弄一个!……——我们是被遗弃的一大群……”亲王在得知阿皮阿尼被枪打死后,竟无耻地说到:“我敢在上帝面前发誓!在大公无私的上帝面前发誓!对于这次流血事件我是无罪的。——假如您不事先告诉我,这件事将要断送伯爵的性命——不,不!就是要我自己的性命!——”这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极端虚伪。本剧的结局时常得到人的指责,或许爱米丽雅的匕首应刺向亲王,但这实际上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实际状况的反映,并不是莱辛本人的软弱,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软弱,莱辛并不是不想把匕首投向亲王。该剧能激起一般人反抗的精神,作者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三、结语莱辛因其对德国戏剧至德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海涅称赞莱辛“使我们(德意志)的戏剧从异族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则称赞“莱辛是历史的必然律令为了使他的祖国活跃起来所召唤来的活动家中的第一代重要人物。……在18世纪,天才人物以及坚毅的历史活动家虽然这样丰富,也只有几个人在宏伟的历史上和他并列,在他的同胞中,在当时绝对找不到一个敌手,就是腓特烈二世对德国人民的贡献也不具有像莱辛那样强烈的影响。”这些并非溢美之词,这是符合莱辛作为德意志民族文学奠基人的历史地位的。参考文献:[1]》.,2002年[2]亚里士多德.《诗学》.,1982年版[3]·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1985年[4]莱辛.《戏剧两种》.,1980年[5]海涅.《海涅选集》.,1983年[6]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