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基坑监测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坑监测报告.doc

上传人:rovend 2018/1/24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坑监测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工程概况
(1)基本概况
本工程位于***路与**道交口西北角,场地内原大和庄村拆迁场地,现地势较为平坦。拟**楼场地北侧为规划路,南侧中国人寿,东侧西侧均待建场地,**楼地上*层、地下*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形基础。基坑开挖深度均为**左右。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工程名称
2
地理位置
3
建设单位
4
设计单位
5
监理单位
6
施工总承包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详见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基坑支护结构及排水措施
本工程基坑支护主要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根据基坑埋深,周边环境、工程特点及使用要求,本工程基坑主要采用放坡系数1:,支护土钉分4层,呈梅花型布置,水平间距为1500mm,垂直间距为1500mm。土钉锚固体直径Φ100mm,锚筋为1Φ18钢筋,孔内灌注水泥浆,~;土钉墙面层编Φ6.******@250mm×250mm钢筋网,每层土钉设1Φ14横向压筋,横压筋与土钉锚头平行焊接,面层喷射8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
考虑到本工程场地孔隙潜水的影响,土方开挖前需进行降水。本工程采用管井降水方法,基坑底局部辅助明沟排水。场区每栋楼外4m周边以25m间距布置降水井,井深25m,降水已进行一个半月,,已满足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条件。
2 监测目的和方案依据
(1)监测目的
基坑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整个基坑开挖过程及运营阶段,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化,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岩土性状的改变进行各种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危害工程、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安全的险情采取及时补救和加固措施,指导施工。具体如下: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方案依据
1)工程基坑支护工程图纸及设计方案
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基坑工程手册(刘建航,候学渊主编)
6)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赵锡宏等主编)
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8)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同济大学)
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 监测内容及项目
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1)仪器监测项目
1)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2)边坡顶部垂直位移;
(2)巡视检查内容:
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每天均应进行巡视检查,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周边道路有无裂缝出现;
2)土钉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
3)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4)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5)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
6)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7)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8)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9)基坑周边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基准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1)水准基准点、工作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水准基准点布设
基准点点位应选择在基坑土建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域,一般情况下,应布设在3倍的开挖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其数量和分布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应便于施工、施测和保存。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相对的结构上建立基准点或稳固道路连续3个基准互相检核。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监测点的布置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工程围护结构、主体结构本身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和内力变化,观测点主要分布在围护结构本身的薄弱处。因此,在监测点布置时坚持兼顾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具体观测点的布设按“监测点布设平面位置图”的布点要求进行布设。基坑坡顶处布设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点,共计28个。
3)布设水准控制路线
水准路线控制网布设的基本原则采用分级,首先根据工程走向及周边建筑物监测点分布情况,布设首级控制网(起始、闭合于水准基点),观测首级控制点高程;其次,布设二等水准网(起始、闭合于首级控制点),观测各沉降点高程。首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以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均可,具体采用那种路线,根据监测点分布情况和建筑物密集程度决定。在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时,为确保前后视距差满足二等精度要求,同时满足变形监测的
“三定”要求(测站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在布设的同时量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