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定义与命题课件1 浙教版.docx

格式:docx   大小:3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定义与命题课件1 浙教版.docx

上传人:金 2024/7/16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定义与命题课件1 浙教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定义与命题课件1 浙教版 】是由【金】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定义与命题课件1 浙教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定义与命题课件1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教材第二章“命题与定理”的第一节“定义与命题”。具体内容包括:理解什么是定义,定义的基本结构和要求;了解命题的概念,命题的分类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二、,能够正确书写定义。,了解命题的分类。。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命题的真假判断,定义的准确书写。教学重点:命题的分类,定义的理解。四、: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材,笔记本,文具。五、: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如“什么是平行线?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讲解定义与命题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判断方法。(1)定义的概念:定义是对一个概念的含义、性质、特征等进行明确描述的语句。(2)命题的概念:命题是对某个事实或现象进行判断的语句,可以分为真命题、假命题和不确定命题。: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命题的真假判断和定义的书写。: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命题的真假判断和定义的书写,巩固所学知识。六、。。。七、:①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②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度。①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②一个四边形,如果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它叫做矩形。:(1)①真命题;②真命题。(2)①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②一个四边形,如果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它叫做矩形。八、:本节课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情况,命题真假判断和定义书写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定义和命题进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根据已知事实和常识,直接判断命题的真假。: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分析命题中的概念、关系和条件,从而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举出反例或正例,验证命题的真假。举例说明:命题:“所有的猫都会爬树。”(1)直观判断:根据常识,我们知道猫有爬树的能力,所以这个命题看起来是真的。(2)逻辑推理:分析命题中的概念和关系,我们发现“所有的猫”是一个全称量词,意味着没有例外。但实际上,有些猫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疾病、恐惧等)不会爬树。因此,这个命题是假的。(3)举例验证:我们可以举出反例,如“我的猫就不会爬树”,从而证明这个命题是假的。二、:定义应准确地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避免模糊和歧义。:定义应使用简练、明确的语言,遵循语法和逻辑规则。:定义中应包含所定义概念的所有必要要素,避免遗漏。:定义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所定义的概念本身。举例说明:定义:“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注意事项:(1)准确性:该定义准确地描述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即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不相交。(2)规范语言:定义使用了简练、明确的语言,符合语法和逻辑规则。(3)必要要素:定义中包含了“在同一平面内”和“永不相交”的要素,完整地描述了平行线的特性。(4)避免循环定义:该定义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平行线”这个概念本身,避免了循环定义的问题。三、: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补充说明:(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情景,如生活中的例子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在实践情景中,引导学生关注关键概念和问题,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命题的真假判断和定义的书写。补充说明:(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涵盖命题的真假判断和定义书写的关键点。(2)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分析命题的结构、条件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参与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命题真假判断、定义书写注意事项以及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等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一、、准确的语言,避免模糊和歧义。,重点内容可以适当提高音量或放慢语速,以引起学生注意。,给予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二、:5分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20分钟,重点讲解命题真假判断和定义书写。:15分钟,结合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三、,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肯定正确之处,纠正错误之处。四、、生活化的实践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提高课堂氛围。,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吸引力,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否高。,学生是否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是否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