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文档名称:

高三语文成语复习ppt.ppt

格式:ppt   大小:2,053KB   页数:6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三语文成语复习ppt.ppt

上传人:jiqingyong345 2018/1/26 文件大小: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三语文成语复习ppt.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考成语复****br/>考纲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D 表达运用
考点阐释:
(1)“正确使用熟语”是从“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中分解出来的一个支考点。
(2)括号中由原来的“成语”改表述为“熟语”,意味着对词语考查的范围扩大了。(熟语包含: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格言。)
所谓“熟语”指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语句。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它比成语的范围广。
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什么是熟语:
从定义来看,熟语包括两种不同的结构成分:“词组”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语句”指谚语和格言。
惯用语是口语中表达整体意义的短小定型的****惯用语。例如“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等。惯用语大都是“三字格”。结构比成语简单,多为动宾结构,如“绿帽子、开倒车、开夜车”,或者偏正结构,如“替罪羊、拦路虎、糊涂虫、马后炮”。简明生动,通俗易懂,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惯用语大多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抓辫子”——“抓你的辫子”,成语一般不可以拆开来使用。
1、惯用语: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歇后语:
大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失去权力) 木头眼镜——看不透(不能彻底了解)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两边讨好) 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以强硬态度对付强硬态度) 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膝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
3、谚语:
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较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4、格言:
5、成语: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有四字性特点。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