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固原市彭阳县森林鼢鼠防治预案13.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固原市彭阳县森林鼢鼠防治预案13.doc

上传人:w447750 2018/1/27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固原市彭阳县森林鼢鼠防治预案13.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甘肃鼢鼠防治预案
一、灾害名称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Lyou (以下简称鼢鼠)。
二、受灾面积
。其中轻度(-,林木被害率在3-10%);中度(-,林木被害率在11-20%);重度(,林木被害率在21%以上)。
鼢鼠发生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亩
单位名称
发生面积
合计
轻度
中度
重度
彭阳县




孟塬乡




新集乡




小岔乡




王洼镇




古城镇




白阳镇




草庙乡




三、区域范围
灾害发生范围主要在白阳镇、草庙乡、王洼镇、古城镇、孟塬乡、小岔乡及新集乡7个乡镇的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区(见附图)。
四、严重程度
。其中未成林118万亩,%;中幼林60万亩,%。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实施,我县人工林的增加,封山禁牧、林草间作的落实,生态得到了逐步改善的同时,也为鼢鼠的生栖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急剧上升。工程造林整地改变了土壤结构,破坏了原有地被植物,鼢鼠的取食目标明确,致使新造林地大面积遭受危害。“十一五”期间,每年发生鼠害60万亩左右,%,严重的高达50%以上,被害死亡率7%。鼢鼠种群密度在退耕还林地,平均8-19只/公顷,。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元,严重影响了我县造林成果。
五、原因分析
(一)隐蔽性强,自然死亡率低
鼢鼠终生营地下洞道生活,环境相对稳定,隐蔽条件好,较少受到天敌危害和人类干扰。虽繁殖力不高,但寿命期望值长,能够保持种群的稳定发展。其次,鼢鼠生活在黄土高原干旱的环境中,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干旱环境土壤湿度条件,其生活环境相对湿度为62%。而过多的降水会增加土壤和植物的含水量,使鼢鼠洞道内湿度过大,所吃食物水分含水量过高,增加鼢鼠的死亡率,尤其是雌性。但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带,十年九旱,为鼢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自然死亡率低,数量波动小,种群繁殖强度高。
(二)扩散蔓延迅速
鼢鼠的数量增长虽较一般鼠类稍慢,但如果不加以控制,经过约2年时间,其数量即可加倍。,,这表明鼢鼠种群仍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其次,世代平均寿命时间长,多代个体均参加繁殖,有一定的增长能力。再次,鼢鼠是独居生活,有地域性和攻击性的鼠类。当遇到食物短缺或食物源不丰富时,会自然扩大地域范围取食,具有较强的扩散蔓延危害性。
(三)世代交替严重
由于鼢鼠期望寿命长,世代平均时间长。当年所产幼仔,部分幼鼠当年就有生殖能力,多代个体均参加繁殖,因此有一定的繁殖能力,世代交替严重。
(四)治理经费严重不足
我县是宁南山区贫困地区,财力紧张,很难拿出资金用于鼠害防治,无力对大面积暴发成灾的森林鼠害进行全面防治,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全县新造林面积迅速增加,鼠害对新造林的危害日益加重,林地鼠害年发生面积从过去的10万亩左右增加到60多万亩,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经费中没有安排专门的森林鼠害防治经费。每年筹措到的鼠害防治经费仅占实际要求的10%左右,远远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防治。
六、防治措施
(一)防治思路
以保护我县森林后备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和工程管理办法,集中人、财、物力,依靠现有科技最新成果,从营造林技术措施入手,在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制作用的前提下,协调应用不育剂,拒避剂,化学毒饵,捕鼠弓箭等措施,对森林鼠害实施大面积种群控制,监测种群变化,将当前高发的森林鼠害控制在经济、生态允许水平之下,确保林分健康生长,实现可持续控灾。
在治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经济阈值,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防治效果,社会安全等后效问题。
(二)治理原则
、计划抗灾,主动御灾,大面积种群控制。

,减少污染,维护和促进森林生态平衡。
、分别施策、突出重点、因林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