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4年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是由【887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1 从腊月初八开始,老院子就热闹起来。家家都做了腊八饭,尝尝这家的,尝尝那家的,看哪家的腊八饭里的腊肉多,哪家的味道香。娃娃们要放寒假了,在外地读书工作的也写信回家告诉家里父母何时回家过年了。院子里凉晒出了各家腌制的腊肉,空气中开始漂浮起过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八,母亲将全家人都动员起来。该去菜店排队买菜的去买菜,该到肉店割肉的去排队割肉,母亲叮嘱每个办事的“不要把钱弄丢,更不要把票弄丢”,临近年关,全家人就指望这些肉票、菜票过年。娃娃们盼望着除夕早点到来,这样就可以吃肉过年了。 腊月二十九,祖上传下来的石磨派上了用场。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九开始磨汤圆粉子,大家轮流推磨,一磨就要磨到半夜。糯米加大米是按比例配搭的,如果糯米多了,其实没有那么多糯米,因为糯米每人一年就只有二两,所以一定得糯米加大米。大米如果多了,其实也不可能多。学生娃娃一个月三十斤,一般居民一月就只有二十六斤。想多也多不到哪去,年过完,全家依旧要吃饭。大家在推磨的时候,母亲的缝纫机仍然在哒哒作响。母亲还在给每个儿女赶制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哪怕这些新衣是大的穿旧了改成小的穿的“新”衣服,但还是要算做新衣。因为重新缝制的时候,母亲把布料翻了一面。 腊月三十,一早母亲就带着姐姐们开始准备年夜饭。摘菜洗菜,煮肉切肉。大的不停的在忙,小的闻到肉香,口水忍不住想淌。一年到头直到过年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那么多的儿女,大的早就在外地读书、工作,小的还围在父母身边打转。就靠父母两人加起来不到一百元的工资养活一大家人,也只有过年才能一家人吃一顿团年饭。蜂窝煤的火就只有这么大,只好把把搁置一年的柴火老灶重新点燃,红红的火焰在灶膛里燃烧,姐姐们在老灶上炒出了回锅肉、芹菜肉丝、韭黄炒肉、烩什锦……。菜板上开始切母亲积攒很久的肉票才买肉来腌制的酱肉。刀下去,酱肉的油顺着菜板流。看见大人没有注意,娃娃悄悄的想偷一片往嘴里塞。“啪”母亲一巴掌打在娃娃的手上。“大家都没有吃,你就在菜板上偷”。娃娃把手缩了回去,母亲叹了口气,又从菜板上捻起一块放在娃娃嘴里。酱肉真香,说不出来的好吃,满口的香味鲜味在娃娃嘴里循环,娃娃想,要是能够吃个够该有多好。 父亲叫哥哥们支起了一年用一次的`大圆桌,大家围着圆桌坐下。一年中盼望已久,最丰盛的团年饭开始了。大家吃着团年饭,讲述着各种见闻,述说着单位的、学校的、街上看见的、听人家说的,都在桌子上大讲特讲。父亲高兴的看着大家朵颐,母亲感觉哪个娃娃捻得少就往他(她)碗里夹菜。积攒了很长时间的各种食物就是为了这顿团年饭,大家团年了。 晚上,有人在街上放起了鞭炮,娃娃们开始跑出院子去看热闹,虽然知道父母是不会掏钱去买鞭炮,但过年还是允许娃娃们去看看热闹。一家人围在屋子里开始守夜,等待凌晨十二点的到来。母亲带着姐姐们又开始为明天要吃的汤圆准备心子。这又是一年才能看见一回的宝贝东西。把红糖切烂,加上芝麻、核桃仁、白天炒肉熬出的猪油混合搅拌,装在一个大碗里。明天一早就要用它包汤圆。大年初一必须吃汤圆,再穷再苦大年初一吃汤圆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吃了它,新的一年才能够圆圆满满。 大年初一,还是母亲起得最早。她把腊月二十九就磨好,吊在梁上脱水的汤圆粉子取下,与几个姐姐们开始包汤圆。待娃娃们起床,穿上母亲赶制的新衣,热腾腾的汤圆已经煮好。虽说汤圆按人进行分配的,但汤圆咋个会是那么圆、那么香、那么糯、那么甜。父亲与哥哥姐姐们围在一起聊起了过去一年的事情。娃娃们开始在院子里拉响簧,产牛牛,滚铁环、跳拱。大家笑哦闹哦,我们过年了,今天大人不得把我们管。初一是不扫地的,屋子里再脏也不准清扫。母亲说,初一扫地会把一年的运气都扫掉,其实母亲是从来不相信鬼神迷信的,她也在图一个吉利,了却一个心愿。 大年初二,是嫁出去的闺女回门的日子,在家,大年三十大家就在一起团圆,初一大家就在一起吃团圆,已成婚的姐姐就没有什么回门之说。反正是过年,天天大家在一起才是最开心的日子。 大年初三,走亲戚,家里没有亲戚要走,最多是父亲母亲的好友来拜访。这样母亲就会端出专门积攒的糖果点心来招待客人。娃娃趁客人离开父母送客时悄悄的吃上一块。 一直到了人日初七,父亲说“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问母亲,是不是我们去游游草堂?母亲干脆的回答,假都放完了,路那么远,门票那么贵,几个娃娃又要走了,就在屋里待着和大家摆龙门阵。父亲念叨着“草堂人日我归来,草堂人日我归来,我就在屋头,我归什么来。” 不觉年就过完了。没有钱放鞭炮,但大家听了鞭炮声,不能天天吃肉,但大家三十晚上就是吃了肉。一大家人在过年的日子里,团聚在一起,那么轻松,那么快乐,那么舒服。年味就在大家里。 忽然有一天,老院子撤了,左邻右舍分布去了城市的东南西北。过年成了每家人单独的过年。没有了过年时院子里的喧闹,没有了每家人过年时做年饭飘出的香味,没有了各家娃娃聚在一起的打闹嬉笑。虽然买米、油、肉、菜不再要副食票,有钱就可以随便买。但总感觉年变得冷漠了,热闹的年忽然消失,城市里年三十不准放鞭炮,午夜钟声也敲不响了。大家开始回忆过去的年,追寻以往的年,模仿逝去的年。年变的不伦不类,但是大家仍然在过年,年啦,你的行程已经过去,大家又在期盼着来年。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2 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过往,轻轻地将所有的日子翻过,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新的日历开始了新的篇章,聆听旧年渐行渐远的步履,呼吸着新年日益浓重的气息,喝下那碗腊八粥,不禁感叹,流年如飘落水面的一纸素笺,承载着零零落落的思念和团圆的期盼,将忙碌而喜庆的新年带入眼前。 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文化传承。它蕴涵着炎黄子孙太多的情结。唐朝诗人周宏亮的诗句“何处夜歌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描写出了故乡除夕的浓浓年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王安石这首著名的七绝诗里,展现出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场面。 厚重的年味代代相传,由古及今。只是年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日渐颠覆着以往的习俗和传统,人们按部就班的蜗居在城市的丛林里,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街坊邻居相互串门拜年的习俗。那些久违的年味,慢慢地成为了支离破碎的记忆,所以我特别怀念儿时的年味。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存留最深的就是过年。过年不仅能吃上饺子,猪肉,穿上新衣,拥有压岁钱而且还有那种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氛围;那种欢天喜地快乐无忧的心情;那种浓浓的团聚的亲情和纯朴的民俗,让我感觉过年是孩子心中最幸福的事。那时的年虽然物质贫乏,吃的、穿的和现在的没法比,但是在我心中,那喜庆和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每到寒假我总是扳着手指盼过年。 儿时的年味大概是从喝了那碗“腊八粥”开始。传说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把天、地、神、灵和祖先合在一起祭祀的习惯。用各种植物的果实煮一锅“腊八粥”来感谢天地神灵和祖先,保佑赐福获得丰收,并期望来年更加风调雨顺。我想,祖先之所以把这个习俗传下来,就是告诉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开始了。 小年的辞灶一过,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厚起来,家家户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忙年,置办年货,先是扫屋、刷墙,打扫卫生。掸尘清理,好像也是根据灶墨上提示的,扫舍吉日意味着将一年的积垢除去,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印象最深的是家中墙壁上的年画,爸爸是文人,比较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常去书店或街市买些名人字画,梅兰竹菊,挂在家中正堂的墙壁上,让年味更加明亮喜庆,焕然一新。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把积攒下来的钱用在过年上,倾其所有摆满年夜的餐桌。父亲忙碌的背影在集市上来回穿梭,买肉、买鱼、做豆腐,母亲推磨、碾米、烙煎饼,屋里屋外四处飘溢着浓浓的香味。 母亲为了让我们穿上新衣服,常常是通宵达旦的赶制。一夜之间为我们几个孩子做成一件件新衣服,以便让我们在初一的早晨,风光无限。可是妈妈的手却磨出了血泡,我心疼母亲,却说不出一句感恩的话。我们是快乐了,漂亮了,可父母又要为以后拘谨的日子犯愁。为了孩子,父母把心酸苦水,锁入了岁月的年轮里。 父母是辛劳的,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自觉地分担些家务,减轻些父母的劳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们对父母的歉疚。年三十那天,我基本上没有闲着,帮着洗洗刷刷,帮着贴窗花,,五彩缤纷的挂签,贴满整个院落,把红红的蜡烛摆满香台。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家已焕然一新,院里院外无不透出新年的吉祥与喜庆。院子里,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红红的烛光照亮我们嬉笑的脸庞,温暖着幼时天真无邪的心。总觉得年来了、喜来了、福也就来了。欢乐的心陶醉在除夕之夜,迎接着初一的到来。 更喜欢的是除夕之夜,我们点亮了红红的蜡烛,也就点出了一个红红火火的世界,在一夜连双岁,夜半两年中的相望中,一家人围坐在一盆炭火前守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守岁对于我们这些贪睡的孩子,确实很难,那时候没有电视,文化娱乐更是谈不上,所以守岁基本上是干熬,往往是睡了又醒,醒了又睡,迷迷糊糊中就迎来了初一,凌晨一过,先是放鞭炮,送纸钱,上年香,然后把煮好的水饺和汤圆放在贡桌前,由父母带领着我们一家老小跪拜天地和祖先,那种满心的欢喜和快乐无以言表。 初一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形式,孩子们欢天喜地的聚在一起,走街串户给长辈磕头、拜年,赚些糖果一类好吃的;家族里的长辈带领着大家给街坊邻居挨户拜年;同事之间相互回拜,路上遇见亲朋邻里拱手贺年、道喜。浓厚的感情,纯朴的民风,吉祥而又喜庆。 最丰富多彩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个秧歌队,高跷队争相而来,遍及大街小巷,他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狂歌劲舞,各展技艺,耍龙灯,划旱船,热闹非凡,把一个快乐的新年扭得龙飞凤舞,迎来众多人们的围观和喝彩。一般过了十五,这个年就基本上接近了尾声,年味也随着飘逝的烟花而渐渐地散去。 如今的年,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憧憬和期待,是现代生活赋予了过年新的内涵?还是因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淡薄了幸福感?没有了亲情的相守,没有了和父母相依相偎的温暖。自从父母远离了我,年依然是年,家依然是家,没有了父母的身影,却再也感受不到年的味道!每一年的春节,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让我再也感受不到过年的快乐。 春节的轮回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它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和难忘的记忆。它是一种情结的凝聚;是一种情感的熔铸交汇;是一种精神的认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在岁月的轮转中,不知不觉让我对“旧年”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与怀念。我感恩我的亲人们给予我那么多有关年的温暖和记忆,所以很希望能找回儿时的那些感觉。袅袅炊烟,喧闹的人群,汇聚的亲友,热情的鞭炮,以及带着数千年历史印痕的种种习俗,那简单而又真实的快乐... 儿时的年味,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味道,虽然已过去了好多年,很多的记忆已渐渐消散,但那年那月,那烙印在心中的味道,却在我心中永存。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3 爷爷“小六”的花生糖 “爷爷,这个花生糖一点也不好吃,怪黏牙的。”我吧嗒吧嗒嘴,用手抠抠那黏在门牙上怎么也舔不开的花生糖果。再看看爷爷,过了一年,他脸上仿佛又多了一条皱纹,是呀,过年对孩子来说是长了一岁,可对老人来说是少了一岁啊!爷爷的牙不好,年轻时便已松动,现在爷爷镶了一排假牙,却仍偏爱这花生糖。 爷爷和小爷爷(爷爷的弟弟)是阿太失去五个孩子后好不容易养活的孩子,所以阿太对他们极其疼爱。阿太亲昵地唤他们小六和小七。但就算是极其疼爱这俩孩子,在那年头,平常日子里头啊也是饿一顿饱一顿的。到了年末,爷爷才有些“零食”吃,爷爷称之为“溜溜糖”,“溜溜”在余杭土话的意思里头是少的,光滑的意思,这糖晶莹剔透,爷爷说吃了舌头还会变颜色哩。这玩意不到过年可不敢吃。一个字,贵,两个字昂贵,三个字不实惠。但是,爷爷最爱的呢还属花生糖。爷爷说那时候,出门串亲戚要坐船,去外婆家的那天,天蒙蒙亮,阿太便拿一扁担挑了俩箩筐,兄弟俩左右一个,带上太婆回娘家。太婆也不再像平日那样小气,也拿出自己的胭脂水粉,往脸上一气乱抹。还别说,这水粉还真有魔力,配上冻得红红的脸和亮晶晶的眼神,那分明是掩藏不住的回娘家的喜悦神色啊。 花生糖是外婆的拿手点心。听说闺女、女婿和乖孙孙们来拜年,外婆早吩咐舅舅舅妈在岸口等着了。那时的水干净,人们早上洗恭桶,中午淘米饭,农村人家,如此自在!来来往往的船只上尽皆走亲戚的人家。不管男女老少,个个一副红装打扮。上了岸,大人们寒暄几句,小孩们早已忍不住,跑上岸去,找外婆的花生糖去了,外婆的花生糖真是一绝,不像现在般粘嘴,雪白雪白中间裹着“白胖子”花生,一口下去,奶油香味和花生香味在嘴里融合,爆炸,那是爷爷的最爱。听见乖外孙来了,外婆呀,总放下手里的活计,忙不迭端来花生糖,嘴里念叨着“给我的乖孙孙们甜甜嘴”。 家家户户的大红灯笼挂起来了,疯耍一天的小六小七乖乖呆在爸爸的箩筐里,伴着红彤彤的光回家,那一夜啊,梦也是外婆的花生糖味。 爸爸的彩色蜡笔 到了爸爸这一代,水路都变成了陆路,不过不变的是年味。过年了,门前门后都有人叫卖着。 爸爸是家里的独生子,自是被爷爷宠着,爷爷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在爸爸十二岁那年,盖起了我们组第一幢三层楼洋房,那一年是收获的一年,是爷爷挥洒汗水的一年。爸爸爱画画,那时候蜡笔贵,一元一盒,爷爷得干五天才能赚个一元。那时,家长是不给买的,他们觉得蜡笔没有用,还不如吃的来的`实际。 那时候的孩子,门前来辆卖货的三轮车就能高兴个两三天。那辆小小的三轮给多少孩子带来过欢乐啊。夏天有赤豆棒冰,两角一根,冬天有山楂雪球,三角一袋。还有各种花花绿绿的蜡笔。爸爸就是在这里看到了那个彩色的世界。“呜呜――”是三轮车发动机的声音和着叫卖声,在孩子耳里异常悦耳。过年这天,三轮车又来了,家家户户的孩子——刚刚拿到了压岁钱的孩子们都冲向洋溢着快乐与美好的三轮车,肉嘟嘟的手儿紧紧攥着那仅有的二角钞票,渴望的看着老板,望着那红彤彤的山楂雪球。这时,爸爸也来了:“老板,我要那盒蜡笔。”那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向爸爸投去,爸爸掏出几张簇新的毛票和捏出了汗的一分二分的硬币——毛票是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一分二分的硬币是攒了好久的钱,他带着一丝犹豫,但又坚定地把钱给了老板,换了那一盒小小的蜡笔。 同小伙伴们一起拆开塑料外壳,打开蜡笔盒,一支支蜡笔静静地躺着。爸爸激动得手都在微微颤抖,一连半年,他睡觉都要枕着那盒蜡笔。我知道,爸爸的梦是彩色的。 我的游戏机和仙女棒 爸爸总感叹我们小时候过年可好玩了,你们呀,没经历过那些有意思的事情。语毕总会摇摇头,一副惋惜的样子。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快乐。我这辈,过年最欢乐的莫过于与外婆家的小伙伴们去打游戏机了。外婆家的桥后头有一家看似普通实则别有洞天的超市。这超市净卖些孩子爱的玩意儿,有摔摔炮、仙女棒、烟花炮,处在其中,连外婆家都不愿回去。别看我是个女孩子,但论调皮我可是不遑多让。所以最令我着迷的呀,是抓牛机,一台游戏机,上面是一排一排的牛儿,我是一只快活的小牛仔,按下一个按钮,便套上了一只牛,套上以后便要使劲按,不停按才能将牛儿捉过来,牛儿身上的数字便是奖励,每次我都投一块币,就能套住两元的牛儿,也许,这游戏机有些亏,现在便不开了。 晚上,我与小伙伴们一起放烟花。小女孩们,谁不爱放仙女棒呢?拿它在空中快速挥动,银色的星星之火从冷硬的仙女棒里钻出来,跳跃,腾起,随着手的幅度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图案,此时谁会不认为此时的自己就是童话里的小仙女呢?更不要说还有一大群小伙伴一起放了!银铃般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我们旋转着,旋转着,仿佛自己就是这星火之间的仙子,歆享着一年当中难得的自在美好。当然,我们可没这么正经,不一会将枯草点燃,煨起了番薯,做了一天客的我们并不累,只是喜欢煨番薯的趣味。入口是烫口却极甜的番薯,此时的我幸福得像个真正的孩子。 三代人,三种不一样的年。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我们对年的理解,不变的是我们对幸福与美好的追逐。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4 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家。老家的年味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味道,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的安吉,正上演着舌尖上的年味。 (一)年糕 腊月一到,挨家挨户开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戏码。 妇女们将早早泡好的糯米洗净,放入锅灶中烹煮。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排着队打年糕。只听叫唤声“出锅了!”妇女们将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个壮士立马抡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边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动糯米团。你一锤,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和谐。 大约十分钟后,一颗颗糯米粗糙小子木槌的造化下,形成了一个个俊俏的白面书生。光滑的糯米团从石臼中被请上了案板上,下面的活就要交给有着二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了,只见他双手不停地搓,揉,按,面团好似和他很投缘,乖乖地随他折腾。等到圆鼓鼓的面团化身成长长的条子,只见他拿着一根细细的白线,用力拉紧后,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块糯米团拉成了几块大小长度,宽度一模一样的年糕。 流水线似的工序还没有完结,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就要交给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红水(可食用的)轻轻地印年糕上,阳光下,洁白的年糕镶着鲜艳的福字,寓意来年日日高。 大人们憧憬着来年的美好愿望。馋嘴的我却一手抓起一块没有成形热气腾腾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着年糕,用力地咀嚼着。年糕的韧劲有道,芝麻的唇齿留香,好吃的让我无法启齿。 大年初一,年糕就粉墨登场了。炒年糕,汤年糕,煎年糕……但这些并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爱——炜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里取几根自家打的年糕,洗净,擦干,放入火炉中,年糕开始了它独特的处子秀。竹排霹雳啪啦的作响,大火中的年糕脱去了白面书生的模样,摇身变成了黑脸大汉。掰开烤好的年糕,外焦里嫩,再沾上细腻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绵滑的年糕久久口腔打转,似乎不舍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着淡淡的柴火味,和着浓浓的幸福味,新年开始了。 (二)饺子 饺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常胜将军,也是代表年味的花旦。 北方人和南方人同样对饺子情有独钟。可是,南方的饺子区别与北方饺子的是——饺子馅儿。北方的饺子馅儿重口味儿,酸菜馅儿,茴香馅儿等等,他们比较重视味道。而南方人就比较重视饺子馅儿的寓意和营养,一般都会比较清淡。南方人不似北方人那样会和面,大多是从市场买来现成的饺子皮,所以他们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饺子馅儿中了。 安吉,挨家挨户有着不同的口味。各种各样的饺子馅儿也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我们家的香菇馅儿代表着鼓财;你们家的芹菜馅儿,有着勤财的寓意;还有白菜馅儿的,寓意百财。过年时节,天寒地冻,当时的时令蔬菜非荠菜莫属。冒着寒冬腊月,荠菜早已吐露出绿色的小芽儿,叶片有毛,上头呈十字花冠。从根部剪下,洗净。挑几颗冬笋,切碎,和荠菜肉末一同进入南方人冬季最爱——芥菜冬笋饺里。 荠菜冬笋饺有着集财的寓意,寓意来年财运滚滚到我家。大年三十,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被老杭州人称作“子时”也叫“好、交子”所以饺子就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