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704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mkjafow 2018/1/27 文件大小:4.5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总则
张家港市永联村,大名鼎鼎的“华夏第一钢村”,从诞生到现在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永联村这三十多年的成长史,恰恰构成了苏州改革开放历史鲜活而生动的缩影。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永联村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了将永联村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村,根据《江苏省生态环境建设纲要》、《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张家港“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来编写《江苏省永联村环境规划大纲》,从而为《江苏省永联村环境规划报告书》提供指导,为永联村建设国家级生态村提供准备。

1970年,沙洲县组织了四五个公社(乡)上千人到南丰这边的江堤外滩围垦造田。经过大家的奋战,原来的滩涂变成了近千亩田。而参与建设的几个公社的部分农户迁到这里,建起了永联村。。从此,永联村走上了一条以“以钢兴村,以钢强村”之路。 2008年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总资产达140亿元,名列全国冶金百强企业第29位。 2008年永联村可支配收入达6268万元。为了带领更多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永联村先后历经五次并队扩村。,人口已从700多人发展到超过万人。为集约使用土地,永联实行居住方式城镇化,投资10多亿元建设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配套工程,投入15亿建设包含电视监控、网络电话系统等设施的钢村嘉园小区,面积近60万平方米,可安置全村3200户分散居民。
全村正以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元化,实现着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村98%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8%的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8%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8%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
随着永联村的发展和居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活污水的处理、以及污水外流、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农业中不可避免的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村里河道的整洁都时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

2009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实施新一轮环保“三三三”工程和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第一年;也是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创全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的重要一年。
在大气治理方面为了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推进污染物减排。通过江苏永钢集团专项资金投入,改造或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依靠技术进步,逐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在污水处理方面为了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快村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永联村应加快对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新增生活污水管网。以便能对
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统一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实现了全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的目标。
在环境管理方面为了加快环境监督,严格环境管理。强化宣传教育,建设生文文明,从而满足国家级生态村的建设要求,构建一个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生活和谐的永联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江苏省生态环境建设纲要》(2004年);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张家港市永联村环境保护规划大纲
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10、《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张家港“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13、《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环境建设同步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在制定环境规划时,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要合理,不宜过度。
,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之前,予以杜绝和防范,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环境规划是一个综合体,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环境规划有更强的使用性,而且只有把环境规划作为一个子系统,与更高层次的大系统建立联系才能更好地达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保护生态。科学技术不但包括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还包括一些列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系统。运用先进的技术与可行的措施相配套,从而使规划的结果更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