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识尽愁滋味.doc

格式:doc   大小:8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识尽愁滋味.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18/1/29 文件大小:8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识尽愁滋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识尽愁滋味,幸得词章斐
有很多个这样的我们,在年少的时候尚未通晓世事,只为风月闲愁伤春悲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幼安的这句词,以不经意的极平淡的口吻道出了我们年少的心事。记得初接触这阙词的时候,我心里是极不服气的,怎的他就知道我不识愁?可当我了解了幼安的生平及词作背景之后,已然被他的人格深深折服。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旦涉入他的国度,你会不由自主的且叹息且慰藉。
辛弃疾,宋人,政治的奴仆,词世界的君主。我不确定这样的定位是否合理。他确乎把一生的志向都投在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上,却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每每意难平之时,便借词来纾解,意外的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出一朵奇葩。
不知是何缘由,宋朝盛产词人,北宋如此,南宋亦如是。不论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式的铮铮男儿,还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李清照式的硬气女子,都心忧家国、心系苍生、正气浩然、义接霄汉,他们是文人世界精神帝国里的王。而对于世俗世界里的所谓君王—赵姓统治者和他的家臣们,我实在懒于去寻找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是的,提及宋,宋词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意识形态里,宋是一个廋弱的书生形象,他孤独地立于天地之间,凸显着硬气和风骨,一声吟啸一阕宋词,竟把一个空洞的朝代填满。
很早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了解一个人必须先弄清他身后的世界。谈到辛弃疾,也就必然牵连出他的家他的国。这个字为幼安的人,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距靖康之变南宋偏安恰是十三年。十三年中,很多人已渐渐淡忘了国耻,迷恋起了江南的安逸生活。可对于从小跟随祖父生活的孤子辛弃疾来说,祖父的意志与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据说,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一位爱国士大夫,金兵南侵时因种种缘由不及南迁,最终留在济南出仕金国。对于这样一个人,他的国仇身恨不能藏匿、无法摆脱,潜移默化的融入了孙儿的意志中,使得辛弃疾自小立志雪耻报国。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开始参与抗金起义,后投奔耿京;三十二年奉耿京之命南下,奉表归宋。自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三岁。然而,就在下一年,南宋北伐失败,被迫与金签订“隆兴和议”。在此后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主和派当政,向金俯首称臣,主战的辛弃疾一直受到朝廷猜忌,频频调任。一生中三度被人罗织罪名,弹劾免职。显然,他是一个失意者,他的苦心经营,他的杰出才能,他的治国抱负不曾得到朝廷的嘉许,所有的努力和尝试都付诸流水,只赚满腔怨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秋日南方,天地一片开阔,冷清的落照中偶尔传来三两声孤雁的鸣叫。弃疾立于楼头,时而握着吴钩细看,不时又拍着栏杆沉思。没有人知晓,他登楼他苦思所为何事。这是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啊!想他南渡之初正当年少气盛,是如何的意气风发,先后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等奏疏,具体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进而论证金人可攻。这些救国良策却不被采纳,反遭主和派排挤。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满怀***的人被当面浇冷水的滋味,是何等的痛苦与难堪。有很多人在面临这样的境遇时,会明智的选择放弃。然而,辛弃疾不是这样的人。祖父在他心里埋下的爱国种子实在根深蒂固,以至于让他忘了可以有
“放弃”这一选择。他还在坚持着。“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