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广播电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媒体行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文着重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期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的局限,传统电视教学难以适应电视业界的快速发展, 这往往造成了电视课堂教学与电视业界难以对接。”[1]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传达业界的最新动态,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积极关注学术前沿,培养学生的学科前沿意识。
第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理念。立足国内外纪录片大赛,拓宽学生的创作视野。积极主动的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各种纪录片、微电影赛事,让学生了解影视业界的最新动态,学习纪录片创作的先进理念,使得纪录片创作深入校园,深入课堂。
第二,“专家授课,院台合作”的教学思路。学习一些国内外著名的纪录片专家的创作理念,邀请业界精英、纪录片专家授课。例如,学院邀请著名纪录片专家冷冶夫、学者胡志峰等人授课,传播纪录片的先进理念和学科前沿信息,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同时,实行“院台合作”的教学实践模式,把课堂搬到节目录制现场,把学生推送到媒体,在媒体实践中锻炼自己。每年,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送往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工作和实习的学生高居全国之首,其中包括纪录片编导。
第三,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均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均为课堂的“主体”,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和学生单向的
“听”,而是一个师生互动、信息交流、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灵活的教学手段
第一、实验式教学。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验式教学方法的重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基于纪录片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教授方法,而采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安排学生策划一部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题材的纪录片,首先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然后组织大家讨论这个话题可以拍摄的角度和思路,最后带领学生现场拍摄、剪辑,直到成片。在这种思路下,每年我院师生都能创作出一千余部的影视作品,例如,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纪录片《神??钧瓷》、《?Y腔吕剧》、《泗洲戏》、《朱仙镇木板年画》等,有些作品在媒体上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