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缺失与重构:大卫·霍克尼拼贴作品解读
施鹏程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拼贴作品中的缺失与重构反映出其有别于西方传统固定焦点透视的碎片化观看方式和创作方法论体系。他的观点建立在立体主义的解构与重构及中国卷轴画的片段式横向移动视点的基础之上, 充分运用现代视像媒介技术探索二维平面上多维时空的表现。从摄影拼贴到绘画拼贴及多屏幕镜头, 他以绘画的视角介入摄影并将拼贴经验带回绘画, 目的都是为了呈现更多的对象信息。霍克尼的观看经验与艺术表达给影像绘画注入活力, 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机械复制时代绘画创作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创作媒介的交叉性。
关键词:
大卫·霍克尼; 拼贴; 缺失与重构; 影像绘画;
作者简介:施鹏程, 男, 湖北枝江人,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14Q081, 省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缺失之美——当代西方绘画大师制像策略研究”阶段成果
两年前英国著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围绕《我的观看》举行两场讲座, 并在北京佩斯画廊举行个展《春至》, 一时间人气爆棚, 其后追随大师用Ipad画画的艺术爱好者们络绎不绝。然而, 真正理解霍克尼风格独特的拼贴作品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就他的拼贴作品而言, 缺失与重构是在平面上探索时间与空间的复杂实践。缺失, 是构成图像整体的连贯性的损耗, 源自观看方式的碎片化, 即每块碎片都取自一幅单镜头观看的照片, 信息采集第一、构图退居其次, 碎片仿照文艺复兴古典绘画的“窗口式观看”1, 是对整体的局部剖析, 任何一个片段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重构, 则是对碎片的选择性重组, 尽管拼贴在画面连贯性上产生不同程度的休止, 每个片段最终仍指向较易辨认的外在整体结构。霍克尼的拼贴实验将传统艺术形式之绘画与现代高科技媒介相链接, 以时空变化为基础在作品的整体连贯性和局部独立性方面予以深入考察, 虽然画面构图偏离古典范式, 但碎片间的内在秩序仍遵从整体原则。如果说传统绘画记录的是客观现实, 霍克尼的拼贴作品则为我们抚平了现实的褶皱, 让我们阅读到更多的信息。
一、基于单镜头快照画面的创作质疑
质疑始于霍克尼1978年移居洛杉矶后的生活体验, 速度对于观看的影响与往昔在英国的生活大不相同。出行以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运动视点的观感让他十分着迷, 但是, 在描绘大型油画《圣莫尼卡大道》(1978-1980) 时, 他发现无法圆满解决移动观看的视觉表现, 画面仍是快照般瞬间的凝止。由此霍克尼开始进行转型尝试, 例如类似舞台剧空间效果、视听融合的驾驶模式, 充满动感的穆赫兰道公路图系列。与此同时, 中国古代卷轴画的时空表现和观看方式也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惊, 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乾隆南巡图卷》第六卷为例, , 横向尺寸达1994厘米, 画幅展开时上下边界是固定的, 而左右的边界随着观看过程尺寸可变, 片段式地陆续展开、卷起、再展开, 起承转合蕴含着广袤的时空变化, 观者随情境融入剧情具有强烈的代入感。随着对东方文化的逐步深入了解, 霍克尼围绕平面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展开了跨媒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