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声调 第二节汉语的声调
一、平上去入和阴阳
早在公元五世纪末,南北朝时的沈约等人就已经发现了汉语有声调,并且把当时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从此奠定了汉语声调分类的基础,为历代所沿用。
现代汉语各方言的调类差别虽然很大,但都和古汉语的声调系统有直接关系。
为了便于比较各方言之间的调类关系,也为了便于说明古今调类的演变过程,今天在称呼各方言的调类时,一般都仍沿用“平、上、去、入”的名称。
汉语的调类和声母的清浊有密切的关系。
传统音韵学把声母分为四类:
全清:不送气清声母
次清:送气清声母
全浊:浊塞音、浊擦音和浊塞擦音声母
次浊:鼻音、边音和通音等浊音声母
声母的清浊影响到调值。
阴调:由清声母形成的调类
阳调:由浊声母形戊的调类
“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可以根据声母的清浊进一步分为八类:
阴平、阳平、阴上、阳上、
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古今调类演化关系
古平上去入
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普阴平;阳平; 上声; 去声
现代汉语各方言的调类都是由这八个调类演变来的,都可以根据这八个调类考察调类的分合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名称。
传统用汉字四角加半圈的办法标明调类:
平声圈在左下角,上声圈在左上角,
去声圈在右上角,入声圈在右下角。
阴调只圈半圈,阳调在圈下加一短横。
例如:
古代的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大多数方言里都已经变成了全清或次清声母,只有吴方言和湘方言还保存着全浊声母,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出声母清浊和调类的关系。
下面是苏州话平声和去声各分阴阳两调类的例子:
苏州话阴平[44]和阳平[24]两调类不同,声母的清浊也不一样:
阴平全是全清和次清声母,阳平全是全浊和次浊声母。
阴去[412]和阳去[31]两调类的情况也是这样:
阴去全是全清和次清声母,阳平全是全浊和次浊声母。
在全浊声母已经消化的大多数汉语方言里,
(1)原来的阳调类随全浊声母的清化而合并到阴调类中去;
(2)原来的阳调类保持独立的调类,但属于这些阳调类的声母不再都是浊声母,也包括了许多清声母,其中大多数是原来全浊声母清化的结果。
各方言在全浊声母清化后阴阳调类分合的情况很不一致,这里只以北京话为例。
北京话平声仍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但是读阳平声的字除“、来、人”等次浊声母的字以外,还包括“皮、台、极、浊、形’等等一大批清声母的字,这些字中的大多数原来都属于全浊声母。
北京话上声和去声都不分阴调和阳调,原来的阳上和阳去都合并到去声,上举苏州话分属阴去和阳去两调类的“试~示”“辈~倍”“栋~动”在北京话都读成了同音。
至于入声,在北京话里已经完全消失,阴入和阳入两类都合并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之中去了,例如“压,择,笔、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