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doc

格式:doc   大小:91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18/2/3 文件大小: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郭初阳老师的《珍珠鸟》课例赏析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超越预设现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郭初阳老师的《珍珠鸟》课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生成”以“发展语文素养”为依归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即语言,人文即精神。生成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依归的。当生成接踵而至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鲜活灵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现象,把握语言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寓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郭老师在开课时就说:“课文预习过了吧,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珍珠鸟》;然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请注意,前面的同学讲过的句子,你最好不要重复。现在开始。
”学生阅读课文,找句子,按顺序发言。老师面向全体,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课中对笼子问题的探讨,对信赖的质疑,由笼中的三类鸟谈对待人生的三种态度,体验爱鸟的方式等等。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
“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
“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我以为郭初阳老师的《珍珠鸟》课堂中对小鸟产生信赖的过程;笼子问题;信赖问题;对人生的三种态度;爱鸟的方式; 《囚鸟》片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群鸟》片段、《绞刑架下的报告》、《象棋的故事》、《放鹦鹉》、冯骥才做的一些事情、《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内容应该都是作了预设的。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教条。没有了智慧挑战的课堂难道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吗?因此可以说,郭初阳老师的《珍珠鸟》课堂是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的,在对立统一中优化整合、有效建构、全面发展,让课堂智慧挑战成为可能。
读懂文本生成之本
读懂文本是生成的根本。如果连课文都读不明白,谈何生成?如果有,亦是无源之水不活,无本之木不长。郭老师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讲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全体参与到读懂文本基础上来。
读懂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悟谴词造句之妙,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需要我们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郭老师的这堂课,抓住文中两个关键句进行品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啊,非常好,请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小鸟是不是最初就敢在人肩上睡觉?好像不是噢,(示意)旁边那位同学,对,就是你。人和鸟之间的这种信赖好像是一个……似乎应该是一个……请你说出一个词语。它不会一开始就到“我”肩上去对吧,它最后才落到“我”肩上。这中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什么?需要一个……
生:时间。
、、、、、、
师:请坐,非常好。小鸟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笼子越来越远。想起一首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播放《囚鸟》片段):我是被你囚禁的鸟,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靠?
这里由“时间”一词,再次把视线引向全篇,整体感知,弄清情节的发展,进入对笼子问题的探讨——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
生:(再次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递话筒给某生)我送你一对珍珠鸟,你作何感想?
生:就是,他心里头非常,有一种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