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杜牧《赤壁》诗旨辩说.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杜牧《赤壁》诗旨辩说.doc

上传人:dugusiyu 2018/2/3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杜牧《赤壁》诗旨辩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杜牧《赤壁》诗旨辩说
摘要:自古以来,对杜牧《赤壁》诗就众说纷纭:许彦周称“措大不识好恶”;沈德潜称“近少年轻薄语”;秦朝釪指责为“如吴市上恶少年语”;胡仔则称“好异于人”。本文对以上众多论点进行辨析,并从写史、评史两个方面来论证此诗实乃“二十八字史论”之佳作。
关键词:杜牧;《赤壁》;诗旨;辩驳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是选入中学教材的古代诗歌名篇,是晚唐杜牧的一首咏史诗。关于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透露出的诗旨,历朝历代的评论者众说难一,称赞者固然为多,但提出异议的也不在少数。赞扬者如清代吴乔“牧之《赤壁》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提出异议者中最为典型的是许彦周与沈德潜,许彦周称杜牧此诗是“措大不识好恶”,沈德潜则更批评此诗“近少年浅薄语”。究竟孰是孰非,当然众说纷呈在所难免,但终有一方有所欠缺。下面我尝试对诸种说法逐一进行辩驳,并试图证明《赤壁》是一首“二十八字史论”之佳作。
一杜牧与《赤壁》诗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所处的晚唐,是个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都急剧发展,宦官专权,朋党交争,藩镇割据,国势已日趋衰微。诗人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加之秉性刚直,常遭人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杜牧诗歌方面的成就,向来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明高棅称“降而开成以后,则有杜牧之之豪纵”,清薛雪誉之为“晚唐翘楚,名作颇多”。其为数总多的咏史诗往往取材于历史而着眼于现实,借古喻今,言志抒怀,把历史、现实和个人的情感融于一体,产生出令人叹服的艺术效果。不仅如此,这些作品还以创新立异的格调、豪雄俊丽的情采、明丽俊逸的气骨,彰显出了诗人雄姿英发的一面,为晚唐诗坛注入了一股活力。《赤壁》诗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品。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对于这一众所皆知且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杜牧却一反常调,独运匠心,偏偏从假设东吴失败的方面来写,这样独出机杼的构思,深刻、形象而又风趣地从反面说明了这场战役于东吴生死存亡的关系,以及东吴获胜的关键所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众说纷纭议《赤壁》
下面是对这首诗不同评价的梳理和辨析。
(一)不识好恶说
宋代许彦周首对此诗表示了不满,说此诗乃“措大不识好恶”。
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1](P1022)
——《彦周诗话》
这一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首先是吴乔:
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用意隐然,最为得体。许彦周乃曰:“此战系社稷存亡,只恐捉了二乔,措大不识好恶。”宋人之不足与言诗如此。[1](P1022)
——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吴乔之意旨在说明如果纯粹遵循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