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战痘过程中药治粉刺的方子中医治疗痤疮方法
战痘过程
本文引用自爱中医《战痘过程》
淡附子 25g
甘草 25g
生地黄 100g
炒白芍 75g
桂枝 50g
当归 50g
牡丹皮 50g
丹参 50g
僵蚕 50g
荆芥 25g
红花 25g
炮姜 25g
桔梗 25g
川芎 25g
炙麻黄 25g
这张方子是一位民间老中医开给我的。作为一名西医,同时也是个青春痘患者,我在被痘痘困扰3年之久、黔驴技穷、几近绝望之时,以身试方,之后的效果让我感觉中医真是无比神奇,原本经常泛油的皮肤不油了,长出来的痘痘也很快消退了,之后也几乎不长新的了,只是在熬夜后偶尔散发一两颗,总之,情况比之前好了很多。请各位中医专家分析分析,此方有何玄妙之处? 
这个方子是5天的量,熬成10包,每天两包。
我服药前的症状主要是长比较大的包,炎症的表现比较明显,而且有较大的硬结,痘痘成熟后会出脓。服此药后很明显的不再长类似的大包了,但是如果一值班、熬夜,偶尔还是会有散发的几颗,但比起之前确实好多了,痘痘数量少了,也比以前的小,痊愈也快,也基本没有硬结。我觉得主要的效果在于皮肤没以前那么油了。似乎有控油的效果。不知道是否能用中医的理论解释? 
以下资料为意古中医提供:
阳和汤
熟地1两,肉桂1钱(去皮,研粉),麻黄5分,鹿角胶3钱,白芥子2钱,姜炭5分,生甘草1钱。
1.《成方便读》: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则化耳。 
2.《中国医学大辞典》: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为温补之品,用麻黄以开腠理,用白芥子以消皮里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黄则补血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用治诸疽白陷,如日光一照,。 
3.《方剂学》: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为主;鹿角胶性温,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壮筋骨为辅;姜炭、肉桂破阴和阳,温经通脉;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而消痰结,合用能使血气宣通,且又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腻,于是补养之用,寓有温通之火,均为佐药;甘草生用者,解脓毒而调诸药。
按照楼主所说的5天的剂量,把原方换算成一副的剂量为:
淡附子5g、甘草5g、生地黄20g、炒白芍15g、桂枝10g、当归10g、牡丹皮10g、丹参10g、僵蚕10g、荆芥5g、红花5g、泡姜5g、桔梗5g、川芎5g、炙麻黄5g
个人认为方子可拆解为下列组分:
生地黄20g、炒白芍15g、当归10g、川芎5g:“四物汤”,去熟地加生地,凉血活血,补血养阴;
牡丹皮10g、丹参10g、红花5g:清血分热、活血祛瘀;
桂枝10g、炙麻黄5g、甘草5g、僵蚕10g:仿“麻黄汤”,去杏仁加僵蚕,开汗孔、去脓肿;
淡附子5g、泡姜5g:让活血祛瘀的药迅速到达患处;
荆芥5g、桔梗5g:引药上行达表。
本方虽加了淡附子、泡姜等阳药,但还是以阴药血分药为主,目的仍是凉血活血、祛瘀去脓肿。这位老中医用药经验丰富,处方法度严谨。 
青春豆为不少青春期的爱美的朋友们不少的烦恼,采用放血疗法固然有效,若不愿放血的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绝招献出,此方系一位民间老中医密传我的,试用过多人,确有奇效,一般今日服次日即见效,多两至三日也见效,先是痘疮变蔫、变小,然后消失,多服一段时间甚至连皮肤残留的暗疮痕迹也消失了,皮肤变白细嫩,不信吧?此方贡献太大了,稍作变通尚可作为妇女美容佳品。因为喜欢爱爱医这里的氛围,在此献出供大家采用:
   川贝母粉3~6克纯真蜂蜜一匙勺
服法:上二味共调水服,一日两次。
功效: 快速见效去痘,美白皮肤
中药治粉刺的方子  
2011-10-12 21:02:03|  分类: 中医急救|字号 订阅
本文引用自爱中医《中药治粉刺的方子》
樊正伦教授经验方“疙瘩汤”:蒲公英60,大青叶60,连翘20,天花粉20,乌梢蛇12,生薏米30,桑枝15
一周消疮,二周干净,我已实验多人,顽固经久不愈者也有效。
蒲公英,大青叶清热解毒,连翘发散表面邪气,天花粉凉血养阴,乌梢蛇祛风除湿,桑枝引经走上。
女性跟月经有关加四逆散,男性体格壮实加大量,蒲公英,大青叶可加至100克。血热加生地丹皮,湿重加土茯苓。
我在中国中医杂志上发现用单味马齿苋300克,一周也能见效,稍微要泻一下,还没亲自试过。 
内外治粉刺法 
外用法:用密陀僧三成粉未,混合牛乳,每天晚上睡前擦脸部,次日清晨洗去。坚持一个月左右,粉刺即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