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华文明简史
绪论
文明与文化
中华文明衍生发展的“生态环境”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为什么要学习文明史?
文化与文明:基本概念
文明与文化
文明与文化
司马迁: (西汉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少负不羁之才”、“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
“肠一日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文明与文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伶仃洋》
“文化”VS“自然”;“有文化”VS“没文化”
“野蛮”VS“文明”;“讲文明”VS“不文明”
文化与文明
1、文化的几种不同内涵(《辞海》的解释):
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例如“学文化”就是指的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也是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
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易经·离卦》彖辞(tuànc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汉·刘向:《说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2、文明的几种不同涵义(《辞海》的解释):
与文化同义: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
明·李渔《闲情偶寄》:“辟草昧而致文明。”
光明,有文采。
新的或新式的,曾经亦指西方新传入的。
如早期话剧称文明戏,新式结婚为文明结婚,西方传入的绅士手杖称文明棍。
合乎公共道德的,有教养的(言行)。
如文明礼貌,文明礼节。日常生活中大多取用此义。
4、“文明”与“文化”的异同
学术界对“文明”和“文化”区分和混用: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和文明的定义多达数百种,这些定义有描述性的,有历史性的,有规范性的,有心理性的,也有结构性的。不同学者可以从不同的学术背景、采用不同的话语来下定义,认识各不相同,纷纭聚讼。
英国文化人类学鼻祖 E·B·Tylor在《原始文化》中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Culture or Civilization),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一个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综合体。
在他的观念中,对“文明”和“文化”没有区分。